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3/9 9:57:49
选择字号:
竺可桢著作之哲趣

 

■林之光

【竺可桢指出,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中的“黄河”是以讹传讹,原诗应为“黄沙”。】

2018年3月7日是中国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中国气象学界一代宗师竺可桢诞辰128周年。

竺可桢一生著作极丰。他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曾受到毛主席称赞。毛主席说,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不管天,……还可以加上“光”(日光)和“气”(气候);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享誉世界,发表后立即得到国内外科学界普遍赞扬。不仅赞扬他的科学结论,而且赞扬他开创了用历史记录和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变化方法的先河。

笔者对竺老十分敬仰,也经常拜读他的著作。最近粗读了《竺可桢文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中1~4卷(科学著作部分)。这里部分摘录了他文章中充满哲理的精彩点滴,与大家共赏。

最早指出二十四节气局限性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它使古人得以掌握农时,保证收成,使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兴旺发达。其功至伟。但是二十四节气毕竟是两千年前产生的,自有其许多局限性。所以,竺可桢早在1944年就说过,“现行之二十四节气,乃初汉时所定,只能适用于黄河流域,以之概论漠北岭南,则不啻闭门造车,削足适履”。这是说的二十四节气的适用区域有限。

对二十四节气取名的科学性问题,竺可桢指出,即使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中四季开始的节气名也大都不符合事实。因为“此乃从天文观点而平均分配者,自农业气候的立场,则不能不以寒暑为主。故立春之后尚有雨水,顾名思义(立春)应列在冬季;立秋以后尚有处暑,(立秋)应列在夏季”。他的意思是,“立春”节气尚未立春,“立秋”节气尚未立秋,从天文划分的二十四节气名不符当地农业气候实际。

有趣的是,他还很早就批评“许多人却以为中国古代没有阳历”,“过去总以为阳历是从西洋传来的,西洋古代历法要比中国来得精密高明,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

最早解释为何夏季风来自海洋却主旱江南

东南季风(太平洋夏季风)决定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旱涝分布规律。东南季风强的年份,我国南方伏旱重而北方夏雨丰沛;反之,南方夏季雨量多而北方夏雨少。这个我们目前称为“南涝北旱”和“北涝南旱”规律的,就是竺可桢在上世纪30年代《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一文中阐述的。

竺可桢在这篇文章里肯定了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的正确性。继而成功地解释了为何潮湿东南季风来自海上而却又主旱江南的原因。他说,东南季风水汽固然丰富,但因缺乏抬升动力造成水汽凝结,从而仍然不能致雨。文中用并不多的篇幅,但却令人信服的气象资料例子证明北方冷空气(东北风)是东南季风抬升的主要动力,因而“东南季风强,则长江下游主旱,而京津平原致潦(涝)”。他指出1932年7月就是这样的例子。相反,1931年7月东南季风弱,长江中下游东北风(冷空气)盛行,东南季风中的水汽大量在这里凝结降落,遂造成“被水区域凡7万平方英里,受灾人民凡2500万人,淹毙人数约14万人”的严重灾害。

灾害性天气台风、炎暑亦有利

《竺可桢全集》中说,“然台风之影响,亦不尽皆有害。当久旱酷暑之时间(1934年7、8月长江流域之情形)则颇为人民所欢迎,以台风一至,即凉风习习淫雨霏霏故也”。“这炎威肆虐的盛夏,除非……台风入侵,才可以解脱了这干旱的灾象,市民和农人才可以松一口气。”

还有,对于我国夏热气候,过去大都不敢恭维。但竺可桢却辩证地说:“炎暑虽于生活不甚适宜,然亦有其优点,盖稻米收获之丰歉,大体即以温度高下为转移。”

橡胶北移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争取橡胶自给,我国在华南大力试种橡胶。竺可桢说:“过去有一种看法,以为北纬22.5度以南地区为橡胶种植北缘,其根据是这些地区尚存在着个别橡胶植株,但对这些个别植株所以能残留下来的特殊环境与条件则缺乏分析。”因为他从这些残留植株看到希望,指出分析它们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就能成功实现橡胶更远北移。1981年竺老应中国科学院综考会横断山区科考队邀请,在怒江河谷中约北纬26度、海拔约400米的潞江国营农场中,就曾见到了当时已发展到2300多亩的橡胶林。这里成了我国热带作物的一个新基地。

新疆干旱地区不喜雨反喜晴

1959年竺老发表了《新疆纪行》一文,文中风趣地指出,由于极为干旱的新疆系灌溉农业,灌溉用水“大部取给于夏天天山或昆仑山等山顶上的融雪与溶冰,而只小部取给于雨水,所以新疆农民不希望阴雨天气而要火伞高张,使冰雪能很快融化”。因为阴天或只湿地皮的小雨,对庄稼无补而只会减少融冰化雪的灌溉水量。

干旱也是资源

竺可桢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一文中,有一段颠覆当时人们一般观念的叙述,“一般人往往以为荒漠既为不毛之地便一定不能生长农作物。其实荒漠如能得到适当的水源,并加以人工的灌溉,反而能得到比一般土地更高的产量,原因是这种土壤在发育过程中没有受到淋溶的损失,矿物质丰沛,再加上荒漠地区一般日照较长,阳光充足。青海的柴达木和新疆的哈密,吐鲁番(干旱盆地)是我国小麦和棉花的高产区”。因为干旱地区阳光、热量资源比一般地区更充足,只是缺水。吐鲁番盆地能生产我国热带也不能生长的长绒棉,就是这个道理。还有,新疆的水果我国最甜,也是这个原因。

从科学看诗歌的以讹传讹

唐代王之涣著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竺可桢指出,第一句中“黄河”是以讹传讹,原诗应为“黄沙”。“实际上黄河和凉州及玉门关谈不上什么关系(在凉州和玉门关根本也看不到黄河)。这样一(错)改,便使这句诗与河西走廊的地理和物候两不对头。”因为显然只有黄沙才能直上白云间,也才能与孤城、万仞山等荒凉的大西北相协调。这个意见对文学界影响很大。

再如,唐代诗人张籍《成都曲》中有“新雨山头荔枝熟”。但宋代当时因成都不能生长荔枝,因此有人认为张籍作伪,因为张籍没有去过成都。但竺可桢指出历史气候是有变化的,我国唐代温暖而宋代寒冷,因此张籍没有说谎。他还举出和张籍同代的白居易也曾有“自向庭中种荔枝”之句,而白居易居住的忠州和相邻的成都都在四川盆地,都在北纬31度。从而摆平了这桩诗案。

《中国科学报》 (2018-03-09 第7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