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晨阳
掏出手机读几篇“10万+”文章;打开淘宝App把心仪的商品放入购物车;新年出行,你开着自家爱车,我登上快捷高铁,他选择共享单车……
你可曾想到,即便是这样寻常不过的生活图景,背后也有中国制造一遍遍的奋发突围,以及中国科技人才一次次的创新攻坚?
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三年来,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制造业新动能培育进展频传,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快速深入——“中国制造”正在聚力蓄势,期待一场华丽转身。
主动出击引领时代更迭
在即将到来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时代,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领跑者之一。然而早在1G、2G的时代,中国坐拥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却连手机皮套都需要进口。
而从1G到5G,不仅是全球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史,更是我国通信企业的跨越发展史。对这一历程的艰辛与荣耀,全国政协委员、大唐电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童国华感受至深。
1998年,影响中国3G决策的“香山会议”召开,大会力排众议,支持由大唐电信提出的TD-SCDMA标准。2000年,TD-SCDMA终于突破重围,被国际电联确立为世界三大3G通信标准之一,实现了我国百年通信史上“零”的突破。
回顾这段历史,童国华说:“TD-SCDMA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成功突围,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上,守正出奇,既实现了创新的可持续性,又开辟了移动通信新的技术路径,打造了完整的本土移动通信产业链。二是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可以说TD-SCDMA是包括工信部等相关部委、科协等相关协会,以及科技界、产业界共同奋斗的结果。”
在当下如火如荼的5G标准化全球竞争中,大唐电信主动出击。截至2017年末,已拥有5G基础发明专利近千件,在多个5G关键无线技术领域的提案数量位居全球前列,技术实现全球领先。
在童国华看来,“中国制造”跨越发展的道路上,5G技术将扮演重要角色。“5G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垂直性,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跨界融合,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将是5G最为典型的应用场景。将5G发展与制造业升级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协同创新,使5G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基础支撑,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关键因素之一。”
体制创新推动产业浪潮
高铁、网购、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它们的强大功能,少不了优质服务器的支持。作为中国服务器产业开创者的浪潮集团,近年来频频发布重要产品和解决方案。
2013年,浪潮发布了我国第一台关键应用主机天梭K1,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后第三个具备关键应用主机研制能力的国家。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回顾,在K1的研发过程中,板卡研发是一项庞大、复杂、精细的工程。比如计算板,尺寸只有50cm×60cm,如此狭小的面积上有40000个管脚、20层布线。方寸之间千针万线,一条线出错就会造成飞线,甚至主板报废。
为保证研发工作顺利进行,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解释验证前夕,研发工程师们全都停工,一手拿着原理图,一手拿着电路图,用肉眼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从而保证了100%正确。
孙丕恕说:“提升中国企业创新活力,搞好‘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就要增强中国制造的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效益。在这方面,我们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产学研协作释放创新活力
作为《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风头正劲。一方面,新的技术路线和新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使得新能源汽车在轻量化和性价比等方面快速进步;另一方面,通过与智能网约车同步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注入了新鲜活力。从市场表现来看,我国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品牌也正逐步赢得用户的认可。
自2016年以来,多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在上海、北京、杭州、重庆、深圳等地陆续萌芽,其中作为先行者的上海示范区,是由上海国际汽车城联合同济大学和上汽集团共同建设的。
同济大学和上海汽车集团有着多年合作经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看来,这是国内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案例。
钟志华指出,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的分工协作,建立从上到下的系统机制,是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从政府来讲,要从政策层面理顺关系,合理布局创新链;从高校来说,要培养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从企业来讲,要把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比如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既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又可期待长线回报。
“我们看到,国内很多企业正在致力于原始创新、前沿开发。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将是重要的资源和创新驱动力。”钟志华强调。
“汽车是涉及千家万户的产品,可靠性非常重要,哪怕一个小小的螺丝钉出了错,也可能造成大问题。”钟志华说,“因此,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必须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关注细节、精益求精。”
他认为,“工匠精神”的弘扬需要在方方面面落到实处,包括在国家奖励体系中体现对工艺人员的重视;在科研评价体系中,鼓励科研人员直面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同时,他也指出,对工匠精神的激励,最终还是要靠健康的市场机制来完成。
“当市场竞争向技术和品质倾斜,好产品能够获得高回报,人们自然就会重视匠心匠意,精益求精。”钟志华说,“只有各方力量形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制造的华丽转身!”
《中国科学报》 (2018-03-04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