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吴金臻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2/27 16:03:52
选择字号:
河南大学教师李政:与泥共舞 陶瓷于心

 

在河南大学西门的南侧,有一所不太显眼却独具韵味的小平房。木质“陶瓷艺术工作室”的标牌,推开吱呀作响的大门,一百八十平米的小小工作室竟容纳了超过五百件形态各异的陶瓷,通透清澈的传统青瓷、釉质不均的富丽彩瓷、造型奇特的有趣瓷品等等。
 
很难想象,在这所拥挤的工作室里,它的主人河南大学雕塑、陶瓷专业创始人——李政竟耗费了生活的大半时光。
 
与瓷初识:“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了”
 
穿过景德镇古老的街道,大大小小的私人陶瓷作坊相对而立。在这座不大的小城里,陶瓷就如同一条纽带,串联起中国那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就是李政记忆中的景德镇,他有些感慨地说道:“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大学的那段时间,真的颠覆了我以前对陶瓷的看法。陶艺的学问,真是你越学,越觉得需要探索的更多。”
 
李政的专业并非是陶瓷,他本以为与陶瓷的缘分随着本科毕业也就走到了尽头,但命运让李政来到了河南大学从教。开封——宋代官瓷的发祥地,这一天然的研究土壤再一次勾起了李政对陶瓷的兴趣。
 
李政正式开始对陶瓷的研究时,已经41岁了。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但李政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坦然:“回归陶瓷我似乎才真正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砥砺研究:“这是我的使命”
 
李政研究宋瓷的初衷,是想让沉寂千年的北宋官瓷在现代社会散发出新的光辉。但他对宋瓷的研究历程并不顺利,既是半道出家,他起初对陶瓷的了解并不深入。因此他就从最基本的传统青瓷做起。传统青瓷是陶瓷的根,有根发展起来才有说服力。
 
但与此同时,李政更强调的却是创新,他说:“北宋官窑的继承不能一直停留在仿制和复制北宋时期的气息和釉色。没有新的融入,就一直停留在过去。没有现代精神在里面,那你的存在在哪里?你的价值在哪里?”
 
正说着,他拿起背后展览柜上的一件形态有些扭曲的彩瓷,一边抚摸,一边说道:“比如说这件,传统的陶瓷基本都讲究对称与实用性。而这个我就特意融入了雕塑的想法。把他的姿态变化了。”说完,细细擦拭了一番才又放回了原位。
 
“在陶瓷里体现当代精神。这是我的使命。”李政坚定地说道。
 
潜心制作:不变的工匠心态
 
千年时光荏苒,烧制的器具、原料早已不知变了多少回,但不变的是工匠精神,是每一步亲力亲为的用心。
 
2014年的夏天,陶瓷工作室还未安上空调,整个房子就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李政的衣衫常常都会被汗水浸透,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却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完成了一项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期制作一整套“故乡云系列”陶瓷。已经毕业的研究生魏巍回忆道:“陶瓷做圆容易,做方难。可老师从来没有抱怨过。就只是安静地一直做。”
 
李政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等待烧窑的过程,他的眼睛透着光,入迷地说:“陶瓷烧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一个很神奇、不可复制的过程。哪怕是做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窑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温度去烧制,出来的效果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研究北宋官瓷的过程中,李政更是一直亲力亲为做实验。从拉胚到素烧,从上釉再到烧窑,每一步他都亲自参与。李政坦言:“只描绘一个模子,让制瓷厂去烧制,这样的方式制造出来的都是一般无二的商品。只有每一步都亲自参与其中,耗费心思,加入想法。才能让陶瓷有生命,有自己的特质。”
 
恋上陶瓷:“它已融入我的生活”
 
小小的工作室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于陶瓷制作的器材,从拉胚机到泥板机再到窑一一俱全。刚刚关火的窑摸上去仍有烫手。在李政的工作室里,这可谓常态。
 
师承李政的魏巍毕业已有一年,如今也成为了一名陶瓷研究者。每次想起李政老师,魏巍心头最先浮现的画面总是李政埋着头做陶瓷的样子,魏巍有些哽咽地说:“李老师说话不太多,你每次看到他,他都在做东西。除了大年初一,老师基本都是在工作室。这行为比任何话语都让我感受到更多。”
 
当被问起长时间呆在工作室会不会枯燥的时候,李政老师有些惊讶地笑了一下:“怎么会枯燥呢?做陶瓷是我最喜欢的事情,喜欢的事情只能说是享受吧。”
 
空气里若有若无的茶香弥漫着工作室的隔间,二十载岁月匆匆逝去,原本低矮的平房被高大的教学楼所取代,葱葱郁郁的树木花草覆盖了原本苍凉的土地。李政对于陶瓷的坚守却如百年风雨中的河南大学一般,沉默却坚定。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