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八分钟”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中国新科技元素惊艳世界。24台移动机器人“冰屏”与26名轮滑舞蹈演员倾情演出,美轮美奂的场景,展示了一个科技担当、快速发展的中国形象。
90秒的换场准备时间,16套复杂的机器人动作规划,移动机器人与舞蹈演员的精准互动……如此规模的人机表演、如此复杂的舞台表演在全球尚属首次。
沈阳新松智慧园里,员工也在电视机前观看现场直播。“哪怕其中的一台机器人有一秒的延迟或动作偏差,都将导致整个演出的失败。”参与该机器人研发和组装的技术人员介绍道。
表演中,机器人要做非常复杂而有艺术特点的动作,包括行进中的旋转和扭曲,最大的难题是运动姿态的多样性和与演员表演、演出音乐、地面投影、场地灯光等的高度统一。它们需要完整地呈现出舞美创意,需要像芭蕾舞演员一样一边旋转,一边画出完美的弧形,而且还需多台协调。
此外,恰逢平昌地区大风降温,加上活动场地并非水平状态,给机器人的正常运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冰屏”的“眼睛”——激光导航系统对现场也有严苛要求:机器人距离舞台周围的环境参照直线距离近百米,演出场地人流多,如何“看得见”“看得准”“走得美”是重要问题。
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新松移动机器人团队研制了全新导航控制算法,以确保所有移动机器人在演员移动频繁、场地光照复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精准定位和运动。此外,技术人员迅速升级机器人通讯系统,以确保所有机器人可以正常接收指令。为了避免机器人“感冒”,他们增大电池容量,所有电控部件几乎都进行了加温处理。其实,最初的“北京八分钟”创意中并没有机器人的参与。半年前,张艺谋导演团队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新松公司了解情况,随后确定了由新松移动机器人参与平昌冬奥会表演的全新方案。
“能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完成这么多的技术突破,除了团队的创造力和责任感,更多的是为国争光的这一无上荣誉的激励。”移动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张雷说,新松机器人的每一次创新和技术攻关,都代表着中国机器人向世界科技前沿发起的新的冲击。
无数个不眠之夜,年轻的新松技术研发团队从项目规划到技术研发,从技术攻关到第一台原型机下线,再到全部演出设备联调,圆满完成了“北京八分钟”的“人工智能”精彩亮相。(科技日报沈阳2月25日电)
图为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八分钟”表演。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