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新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23 9:59:02
选择字号:
《创造自然》:洪堡的世界

《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德]安德烈娅·武尔夫著,边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

■本报记者 温新红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准?当《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以下简称《创造自然》)一书出现在人们面前时,相信这是多数人问的第一个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不仅中国读者,甚至英语世界国家的读者也在问。因为,“今天——至少在英语世界里——洪堡在学术界之外几乎被遗忘了”。

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洪堡的创见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他不仅影响了同时代的无数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且很多生态学家、环保主义者和自然作家都在不知不觉中仰赖着洪堡的先知先觉。

《创造自然》一书追踪了连接我们与这一杰出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隐性联系。

最后的通才

“人们经常认为,科学发展是线性向前的,因此过去只能为今天提供某些猎奇的故事和为巨人的成就作注脚。”本书译者、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博士边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但显然重新发现洪堡很有必要。

1769年,洪堡出生在一个富有的普鲁士贵族家庭。他和哥哥受到当时最好的教育。与哥哥不同,他喜爱科学、数学,向往远方和冒险,不安于家人安排的道路。

1799年6月,洪堡和他的伙伴从欧洲出发,一个多月后到达南美洲,开始了长达5年的科学考察。

洪堡的科学考察涉及多个方面,既有动物、植物,也有岩石构造、气候现象以及印加庙宇的遗迹,还有地磁现象,等等,大自然的一切都能引起他的兴趣。这是一次对他的生命和思想造成深远影响的考察,满载他对世界的新思考而归。

洪堡革新了人们看待自然世界的方式,他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关联。即使是最微小的有机体,都不应该被看作是孤立的。“在这条因与果的巨长链条中,没有哪个事实可以完全独立于其他存在。”基于这一见解,他开创了视自然为生命之网的先河。

65岁时,洪堡撰写了他最重要的也是影响深远的巨著《宇宙:对世界的简要物理描述》。这部书更为集中地体现出他的治学观——将艺术、历史、诗歌和政治与事实数据融入一体的科学方法。

无疑,洪堡是科学各分野日益固化、壁垒日渐森严的时代到来之前最后的通才之一。

“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洪堡站在当时公认的世界最高山峰钦博拉索山巅,满身疲惫地注视着眼前的景象。这里的植被分布带依次层叠:山谷里有棕榈树林和潮湿竹林,色彩鲜艳的兰花攀附在树干上。再往上,洪堡看到针叶树、橡树、赤杨以及成丛的小檗灌木,与他在欧洲森林里见到的十分相似;然后是高山植物,与他在瑞士山中采集的一样;另外还有地衣——这让他想起从极地和芬兰极北端的拉普兰区带回的样本。

从未有人用这样的方式看待过植物的分布,不再局限于分类学的狭窄范畴,而是根据所在区域和气候,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

“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洪堡认为,灌注于岩石、植物、动物与人类体内的是同样的生命之源,他起草的是一幅“自然之图”。

因此,他成为第一个解释森林可以使周围的大气环境变得更加湿润以及具有冷却作用的学者,并不奇怪,他还强调林地对保持水土的重要性。并说人类正在粗暴地扰动气候,这将为子孙后代带去不可预见的影响。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就以洪堡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为基础。科学家詹姆斯·洛夫洛克著名的“盖亚理论”将地球看作一个拥有生命的有机体,这也可以联系到洪堡的理念——洪堡在洛夫洛克前150多年就提出了“地球是一个自然的整体,被内在的力量赋予生命并加以驱动”。

作者武尔夫认为,这样一位科学家不应该被遗忘,“当科学家们试图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全球影响时,洪堡的跨学科方法之于现代的意义,比任何时候都更重大”。

《创造自然》正是以“自然”这一命题来追溯洪堡一生。这本书出版后,被西方多家媒体评为年度好书,还得了多个图书奖。

究其原因,边和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这本书的视角与众不同。作者对洪堡的很多兴趣与当下热议的气候变化、环境主义、全球化等等问题有关,这也是该书在英美读者群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在20世纪经历了两次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很多美国人对本国与欧洲大陆的历史渊源不是很了解。而洪堡恰好是重新引入这一历史观点的合适人选”。边和说。

以“洪堡”之名

尽管如今洪堡的著作躺在图书馆里积满灰尘,但他的名字却随处可见:流过智利与秘鲁海岸的洪堡寒流(又称秘鲁寒流),墨西哥的洪堡山脉和委内瑞拉的洪堡峰,格陵兰有洪堡海角和洪堡冰川,在中国的北方、南非、新西兰以及南极,也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山脉;300种植物和100多种动物都以“洪堡”命名;多种矿物的名称中也有洪堡的名字,等等。

有此殊荣,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盛名,而是他不满足于在书斋中,屡屡远行的结果。

1802年6月23日,洪堡和他的伙伴开始攀登钦博拉索山——安第斯山脉中一座美丽的穹顶形死火山,高近21000英尺,位于今天厄瓜多尔境内。

他们带了主要的仪器,一边攀爬,一边瑟缩着用冻僵的手指掏出仪器, 把它们架设在狭窄的山脊上,测量海拔高度、重力以及空气湿度。洪堡还仔细地列出了沿途遇见的所有物种——这里有一只蝴蝶,那里有一朵小花。

在经历严寒、高原反应、艰险后,在海拔约18000英尺处,他们见到最后一块长有地衣的岩石。在那之上,一切有机生命的迹象都消失了,就连鹫也不见了踪影。

随后,他们爬到了海拔19413英尺的位置,离顶峰只有1000英尺,却无法前进并登顶,但洪堡仍然体会到身临世界之巅的喜悦。从未有人爬到过这样的高度,也从未有人呼吸过如此稀薄的空气。洪堡俯视着脚下起伏的山脉。他开始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

事实上,在南美洲考察期间,除了攀登钦博拉索山,洪堡还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

1829年,出访俄国时,已60岁的洪堡曾跋涉到俄国最偏远的角落,他还到了当时位于额尔齐斯河右岸的清军哨所,尔后在家信中激动地记录道:自己到过中国了,那个传说中的“天朝”。

在甘肃省西南部与青海省界上、党河以南处,有一支属祁连山西段的山脉。曾名乌兰大坂山,现名党河南山。但在《中亚植物志》《中国龙虱》等诸多自然志书中,该山脉有另一个名称——洪堡山。正是以他的名字而命名的。

追寻洪堡的脚踪

“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洪堡一生有很多经历,科学上贡献也难以计数,不过,本书作者并不想以传统方式为洪堡立传。

“这本书的主要论点在于洪堡的整体自然观,并着重强调他受到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边和介绍。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重在洪堡的美洲之行,而后半部分则穿插描写他的后半生及其思想交游所及的人物群像。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就洪堡的具体学说作更多的深入说明,却呈现出19世纪欧洲社会中科学研究的传播方式及其与政治、文化生活的互动。

因此,“可以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时代科学文化的整体写照。”边和表示,通过本书中的洪堡,可以看到今天众所周知的某些自然观念并非古已有之,而是拜近代以降全球范围内若干重大学术突破所赐。

阅读整本书,会发现作者笔墨的重点落在洪堡的经历、观点以及与各方面人的交往,尤其写了他与歌德、托马斯·杰斐逊、西蒙·玻利瓦尔等文学家、政治家的来往,以及对达尔文、梭罗、马什、海克尔、缪尔等人的影响。

“本书记录了我寻找洪堡的努力。”作者武尔夫表示。在前言里,她讲述了写作的经历,“翻阅了数千封信件,并实地追寻洪堡的足迹。”去了安蒂萨纳火山、委内瑞拉的雨林、登上钦博拉索山顶;在柏林,打开收藏着洪堡手写笔记的箱子——由数千张纸条、草图和数字拼贴而成的作品,在剑桥,查阅了达尔文收藏的洪堡著作,等等。

这本书是作者探索所有这些地点、通信、思想和日记后得到的结晶。也就不奇怪在书的最后,列有100页的索引、著作简介、参考文献,她参考和借鉴了上百本科学史专业著作和档案、信件等原始资料,并非泛泛之谈。

“19世纪,洪堡在做那个时代可能做到的最艰深、最博大也是最优美的学问,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经常需要妥协,例如不得不接受普鲁士王廷的职位以换取稳定的薪水。”在提到洪堡追求科学的经历时,边和认为,这对今天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至少能够提供一种“理解之同情”的感受,“也就是让我们看到过去的伟大成就是如何在巨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之上作出的,以及思想流传的渊源经常是出乎意料的。从这里出发,要看到学术生产是如何与更大的世界产生联系,并且将影响回馈到这个世界”。

 

《中国科学报》 (2018-02-23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