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2/12 9:56:16
选择字号:
中科院海洋所海洋生态牧场团队:耕海牧洋问海人

杨红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牧场研究团队。

■本报记者 廖洋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当脍炙人口的旋律响起,可爱的海洋科学家们便迅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用我们的努力,换人民真心笑容,圆海洋一个蔚蓝梦!”

他们,就是“蓝色中国梦”的践行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牧场研究团队。近日,该团队获得了2017年度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缘起:海洋农业 路在何方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无序扩张以及陆源污染的无节制排放,局部水域环境恶化、水产品品质下滑、养殖病害严重的问题日趋严重,养殖生物大规模死亡现象频发。

新世纪之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牧场研究团队开始了他们的调研。一年四季,团队负责人、中共党员杨红生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们亲身走遍了黄渤海的主要典型海湾。

团队发现,由于捕捞船只急剧增加以及渔业捕捞的不规范,使得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许多物种早已无法形成渔汛。原先一网下去鱼满仓的盛况消失了,取之而来的是枉跑百里的空仓而归。

另一方面,由于渔业装备机械化水平低,养殖整体装备和关键技术仍较为落后,海参、鲍鱼等底播养殖生物存活率低且采捕难度大,仍然依靠人工采捕。在收获季,海水寒冷刺骨,只有2~3摄氏度,潜水员在十几米甚至三四十米水深的昏暗海底作业,潜水衣里面仅仅一层薄棉衣御寒。他们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潜水指导,同时也为了更快地采收,经常不做安全停留就快速上浮,这种操作令他们十有八九会罹患关节炎、氮气病。

团队意识到,传统模式的海水养殖业已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的要求。 “海洋农业的出路在何方?”杨红生默默地求索。在日复一日的思考中,他选择向前辈“请教”,当他翻阅学习到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的文章,发现了老一辈海洋人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设想。这时,他心中点亮了一片光——海洋牧场!

责任:科学规划新牧场 总理指明新方向

海洋生态牧场研究团队始终践行“科技为民、创新报国”科技价值观,坚持探索,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工作的创新发展。

2011年的冬天,团队收到了来自莱州一家公司的邀请,希望双方合作,共同建设先进的海洋牧场。团队众人兴致勃勃地乘车来到了莱州的海边,本以为到达了目的地,下车往前一看,却看到前面一片坑坑洼洼的泥地。呈现在团队眼前的,与其说是公司,不如说是工地——到处是在建的砖墙、施工的脚手架和运送石块的卡车。

团队当即向公司指出,如果无序盲目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必须科学规划,先做环境调查。

科学是严谨的,这一调查就是扎扎实实的半年。半年中,团队对公司16万亩海区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表明,符合建设条件。团队随即提出建立以“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四化同步、创新跨越”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海洋牧场。

现代海洋牧场制定了相应的投礁策略,随后运用旁扫声呐探测、三锚定位法等技术手段将礁体按照规划整齐有序地投放到海区。海区投礁建设的同时注重陆海统筹。

在陆基建立时期,经综合考虑,团队安排了林承刚博士在公司协助设计和建造研发中心、实验室、育苗场等陆基设施。这个年轻的党员小伙儿与公司员工同吃同住,睡着透风的宿舍,盖着潮湿的被褥,吃着和着风沙的饭菜,在公司一待就是两年,将海区投放的每一块礁石都逐一进行了扫描编号,圆满完成了团队安排的任务。

时光荏苒,转眼快四年,当初泥泞的莱州水产公司早已摇身一变,成为功能完善、耳目一新的现代化海洋牧场。

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2015年10月,这里作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基地,迎来了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视察。汪洋高度肯定了海洋牧场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向团队负责人杨红生提出了 “养殖是否会影响环境”的疑问。

杨红生郑重解释道,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和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在特定海域科学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海洋牧场建设首先要体现生态优先原则,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其发展有赖于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必须重视生境修复和资源恢复,根据承载力确定合理的建设规模,这是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可以兼顾环境与养殖,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

听完杨红生的解释,汪洋放下心来,并强调:深耕海洋,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决策部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生态修复,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之路。

创新:由海及岸 陆海统筹

汪洋的指示,对团队而言,犹如一针强心剂。此后两年,团队组织制定了山东省地方标准《海洋牧场建设规范》,并率先出版了《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实践》一书。

团队提出,亟待查明陆海生态连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盐碱地生态农场、滩涂生态农牧场和浅海生态牧场新设施、新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应用,研发现代海岸带生态农牧场环境保障与预警预报平台,建成陆海联动的现代化海岸带生态农牧场。

此外,团队创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泽潭模式”,降低了我国广大渔民的养殖成本,减少了养殖风险,实现了渔民收入与企业发展同步提升、海域生态与产出效益同步改善,大幅提高了牧场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带动了海岛旅游、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群耕海牧洋的问海人成果先后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十余项省部级奖励,引领了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和发展,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科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中国科学报》 (2018-02-12 第6版 院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