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18/11/9 16:29:29
选择字号:
这位泰斗级男神今朝百年,你却没有听说过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秋风徐徐来。
 
这个秋天,记者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寻访一位远去大师的往事。
 
今天(11月9日)是他百年诞辰,在网站上搜索他的名字,却只能找到零星资料。
 
 
周明镇院士(1918~1996)
 
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进化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中国古哺乳动物学研究体系的缔造者
 
第一位获得罗美尔—辛普森奖章(“古脊椎动物学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先生已去故人稀。
 
令记者心惊的是,如今要采访与他亲密共事过的人,已经很难很难了。
 
几经辗转,在古脊椎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终于联系到3位采访对象。其中与周明镇过从甚密的学生李传夔,今已年过8旬,大病初愈之际,在家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他说:“我还是很怀念周先生的。”
 
一次次促膝长谈间,一代古生物学泰斗的面貌浮出岁月长河。
 
一表人才、风流潇洒是所有受访者记忆中的周明镇。
 
 
年轻时的周明镇
 
有人笑言他是落拓不羁的才子,性情风格跟那个年代的大多学者不同。
 
跟他同时期的地学大家刘东生,每遇到一个地质剖面,就蹲在旁边用一手漂亮的小楷字仔细做笔记;周明镇从不这样,他出野外,常常是把背包丢给旁人,拎一把小榔头大步流星走在前面,走到一处,宏观一看,这个地方的大致情况就掌握了。
 
 
 
周明镇在考察路上
 
他才思敏捷,不是那种郊寒岛瘦的“苦吟”学者。
 
拿到始祖貘和犀貘的化石后,不到三天就写出一篇英文论文,发表后引起北美同行的强烈反响。
 
他在那个年代就深谙“标题”的重要性。
 
学生干巴巴写篇稿子交上来,他两天就返回了修订稿,连论文题目都改成了更吸引人的《“下草湾系”“巨河狸”“淮河过渡区”——订正一个历史的误解》。
 
他思维开放,热衷国际交流。
 
“分支系统学”“板块学说”“综合进化论”“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这些你可能耳熟能详的理论学说,周明镇都是最早把它们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
 
他甚至很有“生意头脑”。
 
古脊椎动物研究室草创之初,几乎是白手起家,图书资料尤其匮乏。
 
当时荷兰有个旧书商,定期向各国科研单位寄发广告。周明镇就靠这个采购回大量美国、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及印度的古生物学期刊、著作。很多重要的期刊,都是从创刊号开始一期不落。
 
很快,他在所里建起一个在国际上都颇具规模的古生物学图书馆。
 
1957年,古脊椎所创办《古脊椎动物学报》,周明镇不仅承担了学报几乎全部工作,还做了一笔“大买卖”。
 
他把《古脊椎动物学报》寄给世界各大博物馆、大学和知名学者,不仅提高了研究所的世界影响和学术地位,而且持续不断地交换回大量书刊和抽印本,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外汇。
 
 
周明镇院士
 
周明镇挂心的不光是书籍,更是人才。
 
1955年,10位中国年轻人赴苏联进修古生物学。后来,这些年轻人大多成为国内各个研究所和高校的科研骨干。
 
其中三个人——张弥曼、汪品先和邱占祥还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项人才培养计划,就是周明镇在时任所长杨钟健的领导下,亲手开启的。
 
他深知国内古脊椎动物领域人才奇缺,就连大学都开不了这个专业,把年轻人放到国外接受系统培养,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年,杨钟健老先生率代表团访问苏联,也同时去看望了那批青年学子。
 
邱占祥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到时年38岁的周明镇:“他是团里最年轻的一位,在人群里特别显眼。”
“生机勃勃、英文流利。很多事情都是他负责实际操作。”
 
 
周明镇(左三)在代表团里特别显眼
 
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周明镇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中国古哺乳动物研究体系和科研队伍。
 
他指导起学生也独具风格。他晚年的学生王元青(现为古脊椎所研究员)入学不久,周明镇拿了几张画给他,让他带回去好好琢磨,别的没有多说。
 
周明镇给王元青看的是一些经典的视觉游戏图。
 
王元青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很多年后,他才在一次次科研探索中恍然大悟:“古生物学家就像做侦探一样,从已有的证据节节反推,试图还原历史上的真相。这个过程中有着无限可能,而你最初认定的结论未必就是对的。”
 
“别忘了换一个角度打开视野。”
 
 
 
周明镇和同事学生一起工作
 
周明镇的生活可以过得很有腔调,也可以特别不拘小节。
 
他常常带着当时研究组里唯一一个年轻男生李传夔,有时候“阳春白雪”,去王府井品红酒;有时候“下里巴人”,在河南县城街头啃鸡腿;一起下馆子时,看到邻桌走了,留下一盘没动的饺子,周明镇就泰然自若地端过来,两个人一起吃掉。
 
他还是古脊椎所第一个提倡吃饭打包的人,别人笑他,他也不为所动,直到打包渐渐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周明镇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父亲周翰澜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北平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任教;母亲张瑾如也是知书达理的时代新女性。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几经辗转流亡,幸而学业终未中断。
 
1943年,周明镇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1948年,他通过考试赴美留学,先后在迈阿密大学和里海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青年周明镇在观察标本
 
周明镇1951年回国,1952年调入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古脊椎动物组(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身),从此在这里工作直至去世。
 
也是在这里,他逐渐成长为享誉世界的古生物学大家。
 
他一生发表学术论著190余篇(部),主持编译专业论著4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一次,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次和二等奖一次,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技大会奖多次……
 
1993年,他获得有“古脊椎动物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罗美尔—辛普森奖章,是北美以外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周明镇获得罗美尔—辛普森奖章
 
最后,让我们来细数周明镇一生的事业成就:
 
1959年起,主持领导中苏中亚古生物考察,并在中苏关系破裂后继续推进这项艰巨的工作。
 
1960–1970年代,主持长达10年的华南红层考察,发现了独特的古新世哺乳动物化石,曾被认为是20世纪国际古生物学最为重要的发现。
 
他在中国始新世和古新世哺乳动物群的研究、中国象化石的研究、第四纪(特别是与人类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及环境变化的研究、中生代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中国新生代陆相地层划分框架的建立及洲际对比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古脊椎所五年计划和规划最主要的撰稿人,参与了国家的“一五”到“七五”计划和1956年的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制定,是有关古生物学规划的执笔人之一。
 
他还多次主持或参与国内辞书、大事典、百科全书等有关专业词条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在古生物研究,尤其是名词、术语这些基础条件的规范方面功不可没。
 
他热心科学普及和自然博物馆工作,撰写了《我国的古动物》、《动物的发展与人类的起源》和《脊椎动物进化史》等科普著作。
 
 
中苏考察时的周明镇(右)与外宾
 
 
周明镇在野外考察
 
1996年,周明镇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在那个互联网尚未兴起的时代,他的故事鲜有流传。
 
无论从哪个层面讲,周明镇都是一位不该被淡忘的“男神”。
 
这或许是一次抢救性的采访,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历史虚掩的大门前,一窥这位学术大家与众不同的光芒与色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