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江西各处,满目葱茏最令人印象深刻。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3.1%,湿地面积超过90万公顷。山脉起伏、河流交错,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2016年,江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发展绿色生态,势必要尊重在地条件。记者在实地走访中感受到,不论是当地居民,还是基层工作者,都在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生态建设:紧盯绿水青山
修河是江西境内的五大河流之一,修河的上游——北潦河流经宜春靖安。受地形和降水影响,此地易发流域性洪涝。芦苇、绿树与高高的河堤相伴,成了当地最常见的河岸景观。
上午十一点,香田村63岁的余于平骑上电动车开始巡河。北潦河流经香田村的河段3.7公里。身为河长的余于平,每日要巡查两次,保障河道清洁及人员安全。
进入主汛期,每逢暴雨天气临近,河长还能收到来自当地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
去年6月底,北潦河因连续暴雨发生洪水。收到预警信息后,河长与防汛负责人提前组织转移村民、加固堤坝、清理河道垃圾。洪水过后,不但未有灾情发生,流域生态也得以迅速恢复。
丰沛的水资源加上适宜的温度,给树木生长提供了绝佳条件。靖安多见杉树、泡桐等树种,森林类型为针阔叶混交林,生态代表性优良。
为更好地观测森林生态系统,气象部门在靖安县生态公益林场内设置了观测基地。
基地依据不同林木类型设置观测样方,还搭建了包含水汽、二氧化碳等通量的监测塔等观测设备。能够对林内外、土壤、地表径流、空气负氧离子、大气质量等进行观测。
气象为农:保护金花银花
在江西九江,除了绿树,还有金花和银花。
“银花就是棉花,金花就是油菜花。”九江市气象台副台长吴昊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棉花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农业,九江市气象局与江西省棉花研究所合作,对棉花病虫害的预报防治展开研究。
吴昊介绍,棉花病虫害可细分成四种虫害和两种病害。以蚜虫虫害为例,棉蚜喜好湿润的气候环境,对强降水和日照较为敏感。当温度稳定在18-30℃时,大部分棉蚜能够发育成熟。
摸清害虫对气候的偏好,就能对症下药。
“每年4月棉花播种前,我们对气候进行分析,预测今年可能发生病害或虫害,棉农就能选择具有相应抗性的棉种”,吴昊说,“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可避免农药的过度使用”。
“农作物病情要在关键时刻防好。”吴昊表示。
今年3月,结合对当地气候的预测及对油菜长势的分析,吴昊与同事发现气温回升过程中,进入开花期的油菜有感染“油菜癌症”——菌核病的风险。
“我们在江西省农业与气象信息平台上发布提醒,建议农民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在开花率为5%-10%的时候喷药。病情就得到有效控制。”吴昊回忆。
千米海拔:坚守基层一线
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旅游业,依旧离不开“看天”。
每到7、8月旅游旺季,庐山气象局值班室总能接到游客打来的电话。多是询问明日能否看到日出、观赏云海景观的最佳地点在哪。
“以前老预报员主要靠经验,预报日出是看中高层湿度状况、天气系统各项指标,很多要素要一个个手动查。”庐山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黄水林表示。
将庐山及周边气象台观测值分析对比后,黄水林与同事发现,700百帕、850百帕及925百帕的相对湿度、气温、风力风速等指标与庐山特有的景观变化有一定相关性。雪景、雾凇、雨凇……针对景区精细化预报项目越来越多。
在景区海拔1374米处,还有一座天气雷达需要守护。
“如果这里的天气雷达出了问题,九江市乃至全省的观测都会受到影响。方圆460公里的天气变化预报、气象灾害识别,都要靠它。”黄水林说。
未来,黄水林和同事还将利用卫星云图、雷达及自动气象站等观测数据,为庐山旅游天气景观提供更准确、更科学的预报。
位于江西九江柴桑区的气象观测站及风云三卫星接收系统(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