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许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23 9:33:11
选择字号:
乔忠东:让学生在快乐与满足中获得知识

 乔忠东(左三)在实验室和研究生讨论实验结果。

■本报记者 黄辛 见习记者 许悦

“当老师要随和但不能随便”“做事要低调但不能低俗”“对待学生要宽容但不能纵容”……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遗传与发育科学系教授、学校教学督导乔忠东多年从教的经验之谈。

1994年回国开始教师生涯的乔忠东,作为一个在三代从教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母对待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品质。当他终于也成为一名光荣的教师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父辈那样,做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点亮别人。

24年的从教经验和不懈的探索努力,使得乔忠东成果颇丰,并在前不久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校级最高荣誉——2018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

“讲课的目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从专业视角去欣赏世界的美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们获得快乐和满足。”乔忠东如是说。

价值引领,严格自身责任

每门课程伊始,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每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郑重地送上对同学们的祝福和希望,鼓励学生在各自的道路上实现梦想,是乔忠东每学期的“规定动作”。

为了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和努力方向,乔忠东将科学家们潜心治学、刻苦钻研的事迹融入课堂,用身边鲜活的故事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比如,在主编《分子生物学》教材时,乔忠东提出将我国科学家,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家们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写在每一章的引导词中。乔忠东始终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无限关怀,贯穿于教学和生活,从未放松、懈怠过。

每学期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各听课15门;作为国家精品课《现代遗传学》的课程负责人,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主持研究生课程《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动植物基因表达调控》,参与《高级生物化学》等课程教学工作……这些都是乔忠东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督导期间的任务,高强度的工作虽然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但他仍然放不下自己的学生们。

2018年6月初的一天早晨,乔忠东急性腰扭伤,剧烈的疼痛下,仅吃了一片止痛药后,他坚持主持完下午院系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会。下午4个小时的答辩结束后,乔忠东已经疼得只能佝偻着腰,趴在栏杆上,等待救护车送去急诊。然而,在医院拍了片、打了封闭的第二天早晨,他又忍着疼痛,坚持参加完两个博士生的预答后才回家休息。

“乔忠东教授是我遇到的最贴心、最负责任的老师。”同学们一致评价道。

潜心钻研,科研促进教学

在其他师生的眼中,乔忠东不仅是一名负责任的好教师,也是一名潜心钻研的科研者。

作为一名科学家,乔忠东积极关注并带领研究团队努力探索生活习惯等环境因素对遗传、人类健康的影响。在国家“863”项目的支持下,乔忠东团队发现了男性不育精子的遗传变化,这一研究成果正在申请专利并即将进入临床转化过程。

除此之外,他还潜心教改,带领教研团队编写了《遗传学实验指导》,开设遗传学实验,并亲自讲授第一课,弥补了学校遗传学教学没有实验课的短板;编写并出版了配套教材《分子生物学》;开设研究生公共课程《生命科学前沿进展》……最终,带领团队斩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2015)、上海市优秀教材奖(2015)、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称号等。

在乔忠东的眼中,科研与教学并非完全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乔忠东开设了公共课程《生命科学前沿进展》。作为课程负责人,他邀请上海交大生命科学学科相关的院士、长江学者等著名学者讲解最新研究进展。学生普遍反映,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认识了优秀的科研学者,了解了科学前沿问题,拓展了学科认知广度。

乔忠东在授课时还经常将自己在科研经历中所犯的错误告诉学生,让他们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他经常对研究生说:“不要怕犯错误,做实验就是犯错误的过程,但是错误只能犯一遍,科学就是从犯错误中走出来的。”

热心公益,科学网上传播教育思想

离开教室、实验室,走出学校后,日常生活中的乔忠东是一个热心公益、喜欢思考和记录的人。

2004年,乔忠东的爱人消化道大出血,输了陌生人捐献的“救命”血。自那之后,亲身感受到了无偿献血重要性的乔忠东,开始了他的无偿献血之路,先是在献血小屋,之后是在学校,直到55岁不能再献血为止。2012年,热心公益的乔忠东荣获了学校“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称号。

乔忠东还有个业余爱好,就是写博客。在《中国科学报》主办的“科学网”上,他将自己平日对大学教育的思考、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的科学知识与大家分享。其中,2013年乔忠东的一篇名为《大学还是要回归到教育这个本位为好》的文章,产生了良好社会效应,被国内各大著名网站纷纷转载,阅读量超过12000人次。

乔忠东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品格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以潜心钻研与思考撬动学校的教育革新。他表示,自己还将在教育之田里继续耕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快乐与满足中获得知识。

《中国科学报》 (2018-10-23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