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辛 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8/10/23 9:33:11
选择字号:
教育政策:需要关注人和学习

 

■本报记者 黄辛 温才妃

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治理模式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相当的经验。完善的标准对多元治理非常重要,应设计研究者、教师、教师职业发展机构的互动融合机制,建立更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指标体系。

“高等教育全球性挑战在于是否能够了解年轻人,而教育政策的贫乏在于只关注了经济生活和生存技能,却没有帮助年轻人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因此,当前的教育政策需要关注人、关注学习本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程介明的一番发言引起了台下听众的深思,也紧扣了论坛的主题——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

近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主办的“教育政策:中国经验与世界趋势”国际论坛暨教育政策交流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海内外400多位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管理者等围绕世界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求解之策,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表示,在日益深刻的全球互动中,教育形态和教育政策的多样化需要更多跨国家、跨地区的交流和学习,通过学习世界经验,分享中国故事,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全民教育须跟进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所导致的全球经济动荡,使得世界各国的教育财政经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育成为一种投资,政府投资教育为民众提供学习机会,让年轻人为将来做好准备。”这一观点成为与会者的共识。

程介明在《全球性之挑战与教育政策之贫乏》报告中,提出教育政策如何帮助年轻人面对未来的问题,并通过具体案例反思社会变化对当下人才类型的影响,以及大学教育与就业错位这一社会普遍问题。

近年来,全球一些国家的教育财政日益深陷窘境。同时,有些国家的私人教育成本支出急剧上升,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严峻,教育质量也广受民众质疑。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教育学院教授亚伦·贝纳沃特通过分析全球教育扩张的整体趋势,指出历史上的教育扩张普遍源自各国教育发展的内因。“二战至今,辍学率仍旧是全球性问题,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造成的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应深入讨论如何通过政策支持和教育改革,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高质量的全民教育。”

科技为教育革新

提供新的认知工具和方法论

技术革新为科技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让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白杰瑞对粤港澳大湾区合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基地满怀愿景。

他认为,一方面,人工智能、脑科学、大数据等科技的发展,给世界各国传统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传统的学历教育、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符合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革新与进步提供了新的认知工具和方法论。

“在教育场景中,对于新技术需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从而使得数字技术与教育环境、教育情境相融合。”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诺伯特·帕克勒强调。

而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办公室主任洪伟龙看来,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综合考量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政策,是有效整合学校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一种途径。

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经验弥足珍贵

在论坛中,与会者提及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性难题是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雪城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乔安娜·欧·梅森吉拉表示,20世纪早期,美国逐渐放弃了高等教育师范院校系统,导致近年来美国一些州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

筑波大学人间系教育学域副主任滨田博文指出,现阶段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已由政府单方管理转变为多个利益相关体共同管理,媒体的批评和家长的诉求使得教师职业面临危机。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军对此表示同样的担忧。他从中国、世界银行和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的三份政策报告出发,分析了教师职业地位尚待提高的现状。

“师范教育在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百年历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李军认为,中国通过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的互补,为教师提供专业教育,展现出一种实用的政策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迅速培养数以千万计各级各类教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在教师质量与数量方面都有强烈需求的国家而言,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经验弥足珍贵。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成功,取决于强有力的国家调控能力。

滨田博文补充,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治理模式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相当的经验。完善的标准对多元治理非常重要,应设计研究者、教师、教师职业发展机构的互动融合机制,建立更有效的教师职业发展指标体系。

“教育向学习转变”须根本变革大学课程

论坛中频频出现“学习”这一关键词。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的发言恰是由此出发,分析“教育向学习转变”的趋势。他强调,教育研究要关注当前普遍存在的“不在校,不在学;在校,不在学;不在校,在学”现象,通过政策改革为破解教育问题提供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阎光才更是将3.4万份大学毕业生实证调查数据,用在他的《人格、能力、大学教育及其危机》报告中。根据他的研究显示,具有不同逃课行为表现的学生,毕业后在工作薪资、工作满意度、工作与所学专业匹配度、工作部门选择、自主创业意向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在校期间所接受的高等教育评价也存在差异。

阎光才分析了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学生逃课行为及其程度对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并对高校教学质量、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他认为,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学生的唯一知识来源。大学生“隐形逃课”“在校不在学”等现象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从根本上变革大学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建设具有全球视野的优质高等教育。

《中国科学报》 (2018-10-23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