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后病房不怎么收患者了。”
“什么时候恢复做手术,元旦后等通知。”
“普通止血纱布代替了防粘连止血纱布;可吸收线被限用;进口吻合器消失,要么使用国产吻合器,要么手动缝合。”
控制医疗耗材,减少手术量,减少病人住院,减少接收医保患者,临近年关,诸如“医保亏到三甲都做不起手术了”这类声音在互联网上沸沸扬扬。有网友认为此举源于去年底的“突击政策”,还有网友认为控费是因为“医保基金见底”。事实究竟是怎样的?
医疗控费是一场持久战
人社部官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 年1 至10 月,医保基金收入14510.7亿元, 基金支出11047.7 亿元。可见,医保基金并未见底。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雪非认为,目前部分医保统筹地区存在超支风险,但从全国来看运行总体平稳,基金是安全的,甚至部分地区医保存在结余过多的问题。
医疗控费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15 年国办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2016 年国务院又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两次政策均强调,力争到2017 年,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 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 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 元以下。后者进一步明确,“到2017 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以下”。
大限已至,部分医疗费用管控“不得力、不得法”的试点医院想到了上述种种“快速控费”的办法。所谓“年底突击控费”只是个别医院所为,并非普遍现象。
2017 年12 月22 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关于做好2018 年元旦春节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情况,科学设定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目标,不搞“一刀切”。杜绝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医疗控费的两把“利刃”
梳理全国各省、地区的医疗控费政策不难发现,多地先后祭出“临床路径管理+ 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两把控费利刃。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目前我国近九成公立医院已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基本实现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全覆盖,医疗费用增速放缓。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张俊曾表示,做手术使用抗菌素的种类有很多,费用、疗效不尽相同,医生选择没有依归。有了临床路径后,手术预防用药遴选出两种,这样既确保了疗效,也使病人费用更低。
此外,各省、地区针对药品,还纷纷公布了“重点监控目录品种清单”。从清单来看,重点监控品种包括的范围更大,并不仅仅包括辅助用药。部分省份依据省内的医药采购平台采购数据,遴选出销量大、金额高、价格高的品种列入重点监控品种目录。
在近日青海省公布的11 个三级医院重点监控品种清单中,部分品种价格都相对较高,价格超过1000 元的有10 个品种。
对于重点监控品种,江苏苏州市采取了“ 处方点评制度”,要求各级医疗机构完善处方点评和审核制度,对监控目录内重点药品的使用情况实行医师处方点评;对目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药品,需及时报告,约谈告诫相应的生产企业,并采取干预措施,限量降价,直至暂停网上交易。
因院制宜实现控费常态化
其实,医疗控费的主要目标是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中挤出水分。对于医用耗材,不仅要挤掉“过度的量”,更要挤掉长期存在的“虚高的价”。哪些费用属于正常的医疗需求,哪些是过度医疗的水分,要科学区别对待,各地区、各医院有所不同。
顾雪非认为,改革指标需要细致地层层分解。比如,药占比、耗占比等指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不具有可比性,按照单一的指标考核,不符合基本规律。而在医院层面,应改变过去长期实行按项目收付费制下的粗放管理方式,优化临床路径,提高医院运行效率,获得合理适度的结余用于分配。
此外,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也是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贵的重要举措,能够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易利华表示,合理控制药占比和耗占比,重在持之以恒,也许没有一种方式能够解决所有医院的控费问题。改革新背景下,医院要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医疗费用结构饼图,实现医院对医疗控费实现常态化。总之,医疗控费不是能一口啃掉的硬骨头,实现医疗控费常态化,功夫在平时。
(卜叶综合编辑自人民日报、光明网等)
数说
4 万多亿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陈金甫表示,10 年不到,中国总卫生费用翻番,达到4万多亿。在所有的医疗消费中,30%是过度医疗的浪费。未来,总为省费用还会继续高速增长,如果只靠政府投入、行政推动,是没办法持续的。
7772 亿元人社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6》显示,2016 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存7772 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各省份均有结余,有26 个省份累计结存多于50 亿元,其中22 个省份多于100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