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新阶段。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清洁空气的具体目标,给技术投资和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空气保卫战已经从高污染产业的调整和淘汰,逐渐转向能源和技术的革命。
■本报记者 贡晓丽
2017年12月12日,在《巴黎协定》诞生两周年之际,由法国与联合国、世界银行共同主办的“一个星球”气候行动融资峰会在巴黎举行,旨在进一步促进全球气候治理行动,推动各国加速落实《巴黎协定》。中国在《巴黎协定》中也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在我国,关于气候治理也有严格的政策措施。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空气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已基本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任务。”近日,在第三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表示。
刚刚过去的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的收官之年。“京津冀乃至全国的空气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已基本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任务。”近日,在第三届“创蓝”国际清洁空气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如是说。
“清洁空气的具体目标,给技术投资和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表示,空气保卫战已经从高污染产业的调整和淘汰,逐渐转向能源和技术的革命。
空气指标大幅高于考核标准
从2013年开始,北京市正式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条措施,明确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1月至11月,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浓度比2013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8.2%、31.7%、25.6%,下降幅度均大幅高于考核标准。
北京市环保局科技和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表示,北京大气污染的治理,是20年长期努力的结果:一方面治理技术提供了大量的解决方案,各项产业技术的进步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陆续淘汰;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
“北京在大气污染的治理方面,还是要保持高标准的要求和投入,传统燃煤锅炉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散煤治理还没有完全完成,今后两年在平原地区、山区还会有散煤治理的任务。”明登历说。
针对一些对北京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煤改气”的不同看法,郝吉明表示:“煤改气”方向是对的,使农民摆脱烧煤、烧柴火是历史性的进展,这个行动表面上看来是为了改善清洁空气采取的能源转化,实际上更应当将其看成是一个民生的工程。
郝吉明认为,对于“煤改气”遇到的困难,大家要齐心协力,向前走、向前看,困难是暂时的,越过这些困难和门槛,前途会更加光明,天空会更蓝。
美国加州大气资源管理局原局长凯瑟琳·威瑟斯彭在分享加州经验时表示,加州在淘汰落后产能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也曾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影响,“这种转型对于有些人来说很痛苦,但是要把公共健康排在第一位,是不能够妥协的”。
更多目标、更高要求
在完成空气治理目标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行业共同努力,建立了多种合作机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整个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固定污染源治理不断深入,空气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但是,目前污染物排放量仍然居高不下。“在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是下降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却在上升,氨排放也没有有效控制,说明目前空气质量虽有改善,污染超标却仍然非常严重。”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杨金田表示。
他认为,大气污染控制的措施,要实行多污染物的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VOC、氨都要控制,燃煤、机动车、船舶等排放都要治理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多污染源的协调控制难度是非常大的。
联合国环境署中国官员蒋南青表示,小目标已经实现,但距离全球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很多目标,比如清洁能源、健康、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社区和城市等,都离不开清洁空气。
“即便是今年的空气质量比较好,但仍然离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有很大差距。”明登历表示,即便是标志性的污染物PM2.5达标了,也只是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第一阶段的一个目标,下一步还有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目标,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长久的工作。
郝吉明认为,随着环保制度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已进入新阶段,对清洁空气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今年12月份北京市发布了三项针对重型柴油车的排放标准。餐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也即将发布。新标准中的油烟指标,增加了颗粒物和VOC,“这些以往不太被关注的污染源,是下一步更加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明登历说。
空气治理带来产业机遇
空气质量是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优秀清洁空气技术也不断涌现。围绕空气污染治理已有大批优秀的清洁技术企业崛起,并形成了一个体量超万亿元的巨大新兴市场,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投资机构的关注。
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发展促进处调研员陈星认为,空气污染防治问题,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就目前来讲,大气污染防治不仅成为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倒逼经济转型、人员结构调整、产能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
技术是支撑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蒋南青呼吁业界加强对交通行业的投资和重视,“在电动出行领域,利用网约车这种科技创新模式,不仅能解决交通问题,更是降低PM2.5、解决臭氧问题的关键”。
对此,杨金田也给出了相关意见,“通过对2+26个城市(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集中研究发现,实际上移动源在这个区域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重型柴油车对空气质量污染物贡献比较大,移动源的防治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的管理重点”。
“绿色交通将具有非常巨大的市场空间,电动车可能是一个万亿元级别的空间,现有的机动车的清洁化,包括新型的地铁、高铁、轨道交通技术等可能会创造非常大的投资和发展价值。”清洁空气创新中心主任解洪兴说。
“在未来,技术的需求会非常大。”姜克隽表示,随着技术的进步,清洁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2030年左右,终端的能源消费量会达到峰值。电力也是清洁能源非常关键的一个领域,“基本上到2050年,电力行业将会全面实现清洁化,或者基本上进入零排放”。
姜克隽表示,很多更加前瞻性的技术,也需要纳入我们的视野里来,“能源结构的转型需要哪些技术替代,我们需要给予新技术哪些政策补贴,都需要明确的路线图”。
《中国科学报》 (2018-01-04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