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祥草业烘干厂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这里已经有了新的变化,如新增了自行研制、价值百万元的烘干机,新建了多个牧草存储基地等。但烘干厂悬挂着的标语“引领中国西部草都建设”,让记者更为关注。
9月6日—7日,由甘肃省定西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牧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定西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加快发展草牧业发展推进会在定西市安定区召开。距离去年召开的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启动会,已有整整一年了。
在会上,联盟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富裕提出中国“西部草都”建设的技术路线,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而杨富裕设想中的“定西模式”引起与会者的讨论。
寻找历史的回忆
追忆定西市饲草业的发展历史,成为了很多与会发言者的开场白。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在会上表示,定西历史上曾是一个“畜牧为天下饶”的地区,饲草资源丰富,历来有种草养畜的传统。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张榕介绍,从上世纪80年初期,定西市通渭县就成功申请了建立全国第一个草牧业示范基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定西时,向全国发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口号。至此,陇原大地掀起了种草高潮。
定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两种自然类型。前者占全市总面积的60%,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后者占40%,为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适合饲草业的发展。
定西市副市长陈学俭介绍,目前全市可利用草原1000多万亩,草原植被覆盖率达到73%。与此同时,定西市大力发展人工种草,目前年产饲草总量800多万吨。
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定西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20万亩。不同的区域适合不同的饲草生长,如安定区、通渭县适合陇中紫花苜蓿、甘肃红豆草的生长,岷县适合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的生长。
以草定畜是定西市草牧业的发展方向。2016年底,定西市畜禽饲养量达到2800万头(只),规模化饲养比重达到45%。随着饲草产业的发展,畜禽饲养总量也在快速扩大。
陈学俭介绍,定西市草牧业链条正在不断延伸。目前,草畜加工企业27家,以裹包青贮饲料为主的草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50万吨,年配送草产品万吨以上的饲草配送中心10个。
“实践证明,草牧业是覆盖全市的优势产业,以牧草种植加工和草食畜养殖为主的草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最活跃的因素和最有潜力的增长点。”陈学俭说。
打造“定西模式”
近年来,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西部草都”目标,坚持把草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和脱贫攻坚的富民产业来培育,出台了相关文件,组建成立了草牧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了民祥牧草、现代草业等一批“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牧草加工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立草为业、草牧并举、草畜一体化的循环发展格局。
“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已在全市达成共识,目前已经印发了《定西建设中国‘西部草都’发展规划》。”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局长苏存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据悉,这一规划持续到2030年。
据苏存富介绍,定西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根植定西,立足甘肃,面向全国,瞄准世界”的战略构想,按照生产、加工、贸易“三个三分之一”的战略目标,着力建设中国“西部草都”。
以贸易为例,加快建设专业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草畜产品现代物流业。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线上线下、力促发展”的草牧业现代市场体系。“但这条路还需要时间。”苏存富坦承。
在杨富裕看来,“西部草都”建设重点要着重科技创新的引领、产业模式的探索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为此,杨富裕提出要打造“定西模式”。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杨富裕详细介绍了“定西模式”,即以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为特点,草畜一体、产业支撑、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抓手,打造旱区草业、山地草业、节水草业、碳汇草业、智慧草业于一体,实现高端化、高值化、生态化、信息化、循环化的现代草牧业。
不可否认,这需要各方的不懈努力。不仅需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有科学规划。“从机构设置、政府补贴、资金信贷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引进等方面,要对草畜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扶持,并使之长期稳定执行。”杨富裕说。
对此,与会代表积极为建设中国“西部草都”、打造“定西模式”建言献策。在张榕看来,以干旱胁迫而著称的“苦瘠甲天下”的定西,要实现“西部草都”建设的长远目标和助力精准扶贫的近期目标,必须正视产业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解放思想。”苏存富向记者介绍了举办推进会的目的。而唐晓明希望各地区抓住机遇,切实把草牧业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全力推动草牧业发展壮大,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