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魔芋基地。张晴丹摄
盛夏,地处秦巴深处的陕西省岚皋县林茂山青。55岁的蒋家关村村民闫金富望着眼前槐树林下郁郁葱葱的魔芋,开心地笑了:“人家说我种魔芋有瘾,我还就是有瘾!”
闫金富种魔芋已经有十年。十年来,他从开始的几分地种到了如今的七八十亩,生活也一天天富裕起来。
在岚皋,像闫金富这样通过种植魔芋走上脱贫致富路的例子数不胜数。据统计,2016年全县魔芋种植面积9.2万亩,魔芋种植户占到全县农户总数的52%,魔芋收入占全县农民收入25.1%,成为农业产业第一增收点,被誉为“中国魔芋之乡”。
科学决策,保障有力
魔芋富含葡甘露聚糖、生物碱、氨基酸等多种成分,是食品、医药、化工等行业新型工业材料。作为保健原料,具有减肥、通便和降“三高”等功效,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确定为十大保健品之一。
岚皋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气候温润,草木丰茂,全县有20余万亩耕地和林地适宜魔芋生长,是全国魔芋最佳适生区之一。
立足当地资源、选择健康产业、面向市场配置、着力扶持发展。1991年,岚皋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魔芋生产的决定,魔芋自此“燎原”。2013年以来,岚皋县委、县政府更是从战略高度将其调整为脱贫增收“第一产业”进行发展。
为此,岚皋先后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快魔芋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岚皋县魔芋产业奖补办法》《岚皋县魔芋产业发展考核办法》,组建了全国首个魔芋产业发展局,各镇分别在农业服务站增加了魔芋技术推广工作职责,并在全县全面推行“订单农业”。
“我们实行的‘一套班子抓落实,一支队伍送技术,一个组织搞服务,一份订单促生产,一项考核保绩效’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为魔芋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扶持。”岚皋县委书记周康成说。
“林下魔芋”在全国推广
岚皋魔芋产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最大的障碍是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的高发多发。“‘两病’是世界性难题,一直无法得到突破。”中国魔芋协会副会长崔鸣说。
对于种植户来说,“两病”曾是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大田魔芋能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无论密植、套种,都无法摆脱“两病”的侵扰和伤害。
然而,就在茎腐苗倒的大田魔芋旁边,几株林下魔芋,却长得幽绿而挺拔,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
岚皋县魔芋局迅速组织技术力量,通过在漆树林、杜仲林、杉树林、板栗林、混交林、槐树林6种林下进行对比试验,以及与大田对比,发现林下魔芋发病率远远低于大田。
岚皋还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研究海拔、树龄、荫蔽度对林下魔芋的影响及种植要求,推出了9项健身抗病高产栽培技术,其中4项获陕西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困扰人们多年的魔芋“两病”终于被击败,中国魔芋协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2011年7月,以“林下魔芋,健康栽培,循环发展”为重点的魔芋产业建设“岚皋模式”正式推向全国。
“林下种植,还原了魔芋原生态环境,抑制了病害发生;秋收时‘挖大留小’,实现了节本增效;落叶护土,解决了芋种就地越冬问题,岚皋县的创新为魔芋大面积栽培找到了新途径。”中国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主任张盛林表示。
10年来,岚皋林下魔芋“两病”发生率从29%下降到5%,累计新增魔芋面积近80万亩、综合产值达60亿元。目前,云南、湖北、重庆等6省市已经大面积推广,在全国魔芋产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魔芋产业成增收“引擎”
“2009年以前,岚皋魔芋主要以烘炕芋角、外卖魔芋精粉等原材料为主,产业附加值低,群众收益也没保障。拉长产业链,开发终端产品,走精深加工的路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岚皋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永斌介绍道。
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组织就成了关键。几年来,岚皋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出明富、康森、烛山等年产值过千万元企业5家,建成省级魔芋园区1家、市县级12家,组建魔芋专业合作社72家。
产业发展难,贫困群众增收更难。岚皋通过订单种植、土地流转、劳务带动等方式,积极建立“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全县72个魔芋专业合作社也实行“抱团发展”,统一芋种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经营。
“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既解决了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体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又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实现了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有机结合、互动双赢。”岚皋县县长杨义龙说。
此外,岚皋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魔芋精粉、魔芋面条、魔芋方便食品、魔芋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培育出“明珠”“南宫山”两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据统计,仅2016年,岚皋魔芋就带动4527人脱贫,各魔芋企业、园区、合作社累计流转贫困户土地14750亩、带动就业2600人,订单种植率达98%。
“立足魔芋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让魔芋成为群众、企业和消费者青睐的‘香饽饽’,让林下成为发展的‘聚宝盆’,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周康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