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赵睿
“它在应该长手臂处只有一阵清风,在通常是双腿的地方,只有一道闪烁的彩虹,一个迷人的水母状物体飘浮在空中。”这并不是阿西莫夫在他科幻小说中的描述,而是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记者看到的一个水母机器人。
8月23日—27日,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场机器人总动员在这里展开。
机器人领域的“抢滩登陆”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分析,2016年全球机器人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增长14.5%,预计2017年将达到232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到63%,服务机器人占13%,特种机器人占比为24%。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机器人产业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远高于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增速,产业发展将引起全社会持续广泛的关注。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将发展机器人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以此作为保持和重获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随着美国《国家机器人战略计划》的推出,北美机器人市场销量不断创新高。欧盟也成立了包括“地平线2020计划”在内的机器人协会。而澳大利亚建机器人中心,每年会有1300万美元的预算,用于政府和企业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等。
辛国斌强调,我国机器人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的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生态体系。
核心技术突破 应用大国转为创新大国
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增长35%,2016年工业机器人生产7.2万台,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本体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跟国外的机器人竞争力差距很大,但近三五年中国进步很大。过去高端机器人市场中,中国本土出产的机器人只占百分之十几,现在随着各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我预计到2020年,中国就能占到高端机器人市场的50%。”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据了解,特种无人机、深海机器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的自主创新产品,成功研究开发了固定翼无人机智能集群系统、世界上最大吨位深海挖沟机;服务机器人方面,目前我国已研发出应用于肿瘤治疗的消融医疗辅助机器人、应用于高难度脊椎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等创新产品。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要求下,机器人将继续提高自动化水平,催生新型智能体系,进一步促进智能机器人的演进发展。
智能时代来临 共迎机遇与挑战
“如果说蒸汽机是工业时代的标志,发电机是电气时代的标志,计算机是信息时代的标志,那么机器人就是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标志。”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伯旭说。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于海斌表示,机器人在未来将是万物互联的智能终端,它的核心就是利用云端存储和共享信息的能力,解决人机协作问题,解决从物端到云端的紧密合作。
作为人工智能的载体,机器人不仅在生产领域逐步构建起了以云、网、端为基础设施的人机共融智能工厂,推动生产方式的定制化、柔性化变革,更是在家庭生活、医疗、交通、商业、物流等方面大显身手,广泛拓展应用场景。比如协助医生完成外科手术的医疗机器人、实现灾后搜救和完成重建工作的救援机器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行业机器人,等等。
辛国斌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着现实技术瓶颈和潜在伦理道德隐患的双重挑战:一是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深度结合仍需持续推进,二是机器人很可能引发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重塑。
“从电的发明、汽车的普及,乃至核能的安全应用等,每一次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突破性成果都会在一定时间造成人类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但历史也证明,人类总是有智慧和能力寻求技术进步下的包容共享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辛国斌说。
《中国科学报》 (2017-08-29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