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8/25 12:47:51
选择字号:
读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精选集 共品科学下午茶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图书阅读分享会举行

 

2017年8月18日上海书展的第三天下午2:00至4:00, 外研社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的江晓原教授和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与现场近百位观众一起品读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丛书,两位专家通过诙谐的语言、有趣的故事以相对轻松、惬意的方式带领现场观众一同畅游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历程。

全场近百位观众与专家共品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这部反映了自然科学发展历程的十卷本科学主题丛书。

世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杂志的精选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教育和自然科研共同策划出版的大型科学主题丛书,丛书共十卷,现已出版了前八卷。丛书收录并翻译了《自然》自 1869 年创刊以来近 150 年间发表的840余篇最为经典的文献,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出版,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自然》精选集。两个小时的访谈活动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工作室的主任刘晓楠与江晓原教授和李辉教授分别就图书的出版形式和出版内容跟观众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并就这套丛书在中国出版的价值,对中国读者,特别是对科研工作者的影响和意义进行了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中)、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李辉(右)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工作室的主任刘晓楠(左)带领现场观众走近顶尖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自然》,分享真实有趣的科学发展历程。

《自然》并非高不可攀的学术期刊,普通大众也可阅读

两位专家从《自然》杂志聊起,《自然》报道过现代科学领域里的最重要的发现,并传承了从达尔文到爱因斯坦,从沃森和克里克到霍金这样的顶尖级的科学家们的思想。每周都会有发表在《自然》上的新文章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可以说《自然》杂志是科研工作者的必读内容,但是关于社会大众是否可以阅读《自然》杂志,是否应该阅读该杂志,两位专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李辉教授: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综合性期刊中最为高端的期刊之一,《自然》杂志报道的内容可以说是代表了科学领域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相比,《自然》选用的是读者面更广、其他领域的学者也想了解、甚至普通大众都想了解的文章。《自然》上不仅有专业论文,还有少量书评和综述,甚至有科幻题材的小说。《自然》杂志有着国际领先的办刊方法,在科学论题方面有很强的引领、指向作用,同时,在联系公众和科学方面、培养全民科学素养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国有朝一日也有如《自然》这般的期刊出现。”

江晓原教授:《自然》是一个有全球视野的、具有自己风格和特点的期刊。杂志有18个栏目,其中Letters和Articles两个栏目是刊登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前者比较简要,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后者篇幅较长,是对某一研究成果更全面的介绍。其他的栏目,如Brief Communication, News and Views等栏目主要是一些科学新闻,以简短的篇幅、更为通俗的语言报道科学的进展,通常不涉及研究的细节和过程,可以认为是普通大众可以阅读的科普性质的内容。就如《自然》的创刊宗旨中提到的,《自然》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呈现给公众”;《自然》的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的前言中也说得非常清楚:“在《自然》初创的前几十年里,它更像是一份“科学新闻”,在报道新颖研究和学术会议的同时,也报道了至少同样多的杂谈、传闻和奇闻轶事”,所以公众其实也是《自然》的目标读者,也是可以阅读《自然》,并通过它了解科学进展的。

刘晓楠:《自然》杂志在刊登自然科学各个专业领域最重要的科研论文的同时,又具有广博的视角和科普的属性,希望更多的人从这本杂志中找到自己感兴趣、并能从中获益的内容。但对于这样一部代表了科学领域发展的最高水平的综合性期刊,一直没有大规模的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对她进行概述的作品问世,直到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图书的出版才填补了这一空白。

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错误”的文章带我们还原了真实的科学发展历程

在提到《〈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系列图书的出版内容方面,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表示:“《〈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收录的主要是《自然》杂志中Letter, Article和Review这三种类型的文章,基本代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是从《自然》杂志发表过的10万多篇文章中遴选出来的840多篇文章的文集,选文只占文章总量的0.8%左右,所以,作为精华中的精华,经典中的经典,《〈自然〉百年科学经典》无疑反映了整个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丛书中也收录了一些结论最终被证实为错误的文章。关于这些“错误”文章的收录,李辉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科学的发展必然是这样的:对于一个科学问题的认识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完全正确的,关键是在顺着科学发展的规律、并在严谨的科学验证之后,人们可以把错误的结论纠正过来。该丛书中有不少讲述人类进化相关的文章(里面有很多结论是错误的),每发现一种人科动物的化石都基本上有一篇相应的好文章发表出来,像禄丰古猿、腊玛古猿、北京猿人的发现,这些文章在当时都曾是轰动人类社会的文章,因为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身从哪里来)是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每当人们发现一个疑似人类祖先的化石时,该发现肯定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视,但这个化石跟人类有什么关系,这是很难定的事情,特别是以前没有基因鉴定的时候。现在有基因鉴定了,我们看基因就可以很严谨地说它(化石)跟我们有没有关系。以前只能通过看“面相”,比如看它的骨骼长什么样,跟我们有多少相似度来判断跟我们有没有关系。而且,相似的东西肯定有关系吗?外在的相似跟内在遗传上的相似是很有距离的两个东西。所以,数据价值很重要、发现本身很重要的文章,其结论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此类文章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还是很重要的。”江晓原教授补充到:“你可以不从错误的文章里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但你需要从错误的文章里了解真实的科学发展轨迹和科学发展历程。”

中英对照降低科学论文的阅读难度,专业导读引导读者纵览论文背景和大意

关于丛书的出版形式,李辉教授表示,这套书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这本书的呈现形式,即中英对照的出版形式。他提到:“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从汉语的词组构成来看,大家可以猜出词组的大概意思,比如“火箭”、“机器人”;但这两个词组的英文分别是rocket和robot,像这种英文的专业词汇,如果不认识的话,光靠猜是猜不出大概意思的。如果认识3000个汉语文字,读东西基本就可以了,普通大众生活够了,读书看报也够了;而英语中相当于汉语的字的单词,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这是人脑没法记忆的。看专业论文时,里面有大量的关键的专业词汇,这些专业词汇光靠词组本身的拼法是没法猜出是什么意思,但如果是汉语的话,我们还可以根据词组进行猜想联想,比如各种恐龙的名字。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人类进化的,也在《自然》上发表过文章,但如果让我读化学、物理、天文等领域的文章,我顶多能看懂摘要、图片、结论等部分的内容,整篇文章读懂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除了文章本身的专业难度,我们还有语言方面的障碍,因为英语并非我们的母语,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即使看文学性质的电影小说都要求英语能力要很好,更别提科学论文了。所以,我相信,很多非专业人士去这些专业的文献时,如果未经翻译的话,还是相当吃力的,甚至是完全看不懂的,要不断地去翻阅字典;而看中文部分的话,是可以通过词组的关联猜想,看懂文章的大概意思的。《〈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的出版为那些想了解自己专业以外的科学进展的科学家,甚至是普通大众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建议普通大众,包括广大的高中生、大学生们,即使没有专业的词汇和学科背景,但是通过中英对照的形式,从中文译稿入手,中英对照地阅读,还是可以很有收获的。”

江晓原教授也提到,这套丛书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文集出版时,《自然》杂志主编或资深编辑为文集中的每篇文章撰写的专业导读(编者按,Editor’s Note),丛书的编委之一、《自然》杂志的前顾问编辑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先生在文集的汇编工作中提到,“令我感到困难重重的不仅仅是要重读这些经典的科学论文,还要找出在论文中体现出来的科学规律,科学家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通过编者按,读者可以了解各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大意,甚至是“错误”文章的价值等。

外研社“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保证了《〈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高质量出版

在谈到这套丛书的翻译质量时,外研社科学出版工作室的主任刘晓楠表示,这么大规模的科学经典论文选集,收录各个学科、各个研究方向、各个时期最重要的研究内容,要以中英对照的形式出版,其出版难度是非常大的。为了保证丛书的出版质量,外研社邀请了数十位长期工作在科研一线的专家学者历时多年进行翻译工作,译稿也由国内外各领域的百余位资深专家严格审订把关,其中不乏各领域的院士,可见,作为出版单位,外研社对于丛书的翻译质量是非常重视的。李辉教授对于丛书的翻译质量也表示了肯定:“翻译是很困难的事情,翻译科学论文更是难上加难、难度非常大的事情,你不仅需要懂得众多的专业词汇并把它们翻译成合适的、标准的中文科学词汇,还要懂得专业词汇所代表的科学意思,而且在翻译之前,至少要把文章背后的科学背景和前后相关的文献都了解到,这难度是及其大的,能翻译得准确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但可喜的是,我看了这套书以后,至少在我研究领域以内的文章,翻译都是准确的,没有错误。翻译有“信达雅”的标准,作为一部专业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丛书已经做到了“信”和“达”程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面对读者的热情反馈和建议,外研社表示将继续出版更多精品回馈广大读者

专家访谈结束之后,现场热情的观众也提了很多问题和建议,比如有读者建议出版某一研究方向的专题合集,并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某一专题撰写综述(Review); 期间刘晓楠主任也就观众提到的学科分卷本与精装十卷本及平装本的关系进行了解答:“在读者的建议之下,我们策划了学科分卷本,学科分卷本与精装十卷本两套书的内容是有交叠的,但也有不同。学科分卷本会根据最新的出版时间对收录文章进行更新,目前已出版了《化学的进程》,我们会在抓紧出版精装本后两卷的同时,陆续出版学科分卷的其他四本:《物理的进程》、《天文的进程》、《地球科学的进程》和《生命科学的进程》。平装本的出版则是照顾到更多青少年及学生读者的需求,以更为便携的形式、更为亲民的价格满足更多读者对此套丛书的需求。”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精装本,共十卷) 《〈自然〉学科经典系列》(精装本,共五卷)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平装本,分上下卷,共二十册)

最后,有一位提问的观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一名生命科学专业的博士生,从看到《〈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一卷开始就关注这套丛书,并从第一卷读到了第六卷,是丛书的忠实读者。面对这样的读者,刘晓楠激动地表示“作为出版方,能够面对面地了解到读者从我们出版的作品中受益,十分欣慰,丛书2009年首发至今已有八年,也就是说,这部《〈自然〉百年科学经典》陪伴了这位读者八年的学习生活。通过我们的读者调研,得益于此书的英汉对照形式,高中及以上的学生已经可以阅读此书。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读者深入地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思想的演变过程,以便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思想交流与成果共享;同时,让中国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使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阅读或者表达专业内容,更好地在国际舞台上体现我们国人的竞争力,这是21世纪能力的重要部分。我们更希望该系列丛书的出版能陪伴更多的读者更好地成长。”

现场观众热情提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