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11 9:25:25
选择字号:
缺少专业“把关人”:谁来守护13亿国民的营养

 

超过13亿人口的营养问题,现在仍缺少足够的专业“把关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营养供给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国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相关疾病多发、营养健康生活方式尚未普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优秀的营养人才。但目前我国的营养师队伍,一方面在数量上极度缺乏,另一方面又在技术水平和能力上良莠不齐。

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其中对营养健康人才发展作了规划。未来,中国能否培养出足够多的优秀营养师?

■本报记者 张文静

营养师在哪儿?

“相对于13亿多人口和未来可能达到14.5亿的人口峰值,我国现在的营养健康人才确实太缺乏了。”在7月19日举办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金小桃如是说。

我国目前营养师数量有多少?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对此解答说,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总体来说,肯定是非常少的。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做过相关调查,各地的疾控中心都设有营养科或慢病科等科室,科室内会有3~10位工作人员,医院营养科内一般不会超过10个人,其他单位也设置一些营养工作人员。

2005年,公共营养师经由当时的卫生部申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成为正式的国家职业,2016年被国务院取消。这期间公共营养师数量迅速增长。“有的省份如四川、河南,一年认证3万~5万公共营养师,近些年来培养人数超过50万。不过,这其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营养学或医学的专业背景,把关也不严格,培训时间不长,只能算是入门。所以从整体来说,从技术能力到理论知识,真正能胜任营养工作的人才并不多。”杨月欣介绍说。

“营养师的工作包括三个范畴,一是医院的营养科医生,他们主要负责病人营养,必须要有医学专业背景,要对疾病病理、治疗药物和其他治疗措施、病人饮食、特殊的营养支持产品、病人的营养筛查评估等有专业能力;二是针对普通居民的,就是过去公共营养师的含义,现在多称为社区营养师,他们要做的是健康教育、食谱设计、日常饮食指导、慢病的管理预防控制等;三是餐饮企业、食堂等地的营养师,他们需要懂得更多食材选择、加工、烹调、搭配、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侧重点各有不同。”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营养师范志红介绍说。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以下简称朝阳医院)营养科主任贾凯看来,医院营养科医生与公共营养师在技能要求上虽有交叉,但差别非常大,所以他们更愿意称之为营养医师。“营养医师目前在技师序列里评定职称,比如营养师初级、主管营养师、副主任营养师、主任营养师。”贾凯说,“目前医院营养科的主要工作包括营养门诊、病房的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膳食制定、住院患者各类疾病食谱的制定等。”

营养师数量少,从高校学生的就业选择中可以看出端倪。范志红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就很少从事营养师工作。“因为现在国内对于哪些地方需要配备营养师、需要什么资历的营养师等,都还没有相应的法规规定,岗位、待遇得不到保证,就业人数当然会少。我国目前营养专业的学生本来就很少,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改行了。”

“交钱保过”的恶果

除数量太少外,现有的营养师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随着个人创业的增加,一些营养师悄然出现在高档社区中,他们提供营养咨询、制作销售营养餐、生产销售安全营养食品、进行食物减肥训练等服务,但资质无法保证。

“有的人没有学习过营养相关专业,花几千块报个培训班,上几十个学时的课程,有的培训班甚至保证‘交钱保过’,三级、四级公共营养师执业资格很容易就拿到了。不少人拿到证书后去卖保健品,自己没有专业基础,无法识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只能人云亦云。”范志红举例说。

在杨月欣看来,目前营养师良莠不齐,主要原因是行业没有与国际接轨,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业管理体系。

医院营养科发展同样存在问题。“我国现在强制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营养科。但是否真的有营养科、营养科能否真正开展工作,就不一定了,这在各地区差异非常大。”贾凯介绍说,“为了应付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临时抓来几个人成立营养科的情况也是有的。从整体来看,目前医院营养科的人员较少、人员条件配置参差不齐。当然,由于各地发展程度不同,做统一的硬性要求也不现实,只能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多做交流。”

此次发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要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

在朝阳医院,目前营养科有9个编制,对应1400个床位,基本满足了1:150的要求。“这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即使这样,我们人员排班、在全院铺开营养筛查和营养治疗等方面,仍有点力不从心。可见即使达到1:150的比例,仅靠营养科医生还是不够的,需要医生、护士全面配合,进行多学科合作。”贾凯说。

“营养师行业未来前景会很好,但现状确实不令人满意。”贾凯说道,“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撑,营养医师的身份和从业行为也往往得不到患者、家属甚至医生的认可,有时一些营养科的工作是对患者有帮助的,比如适当延长住院时间、患者早一些经口吃饭等,但临床医生会觉得给他们增加了麻烦或治疗风险,治疗理念也会有冲突,这就更需要有效沟通和多学科合作。营养医师的收入在全院也是偏低的。”

提升行业准入门槛

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在上海试点进行了首次中国注册营养师资格考试。该考试需要报考人员具有营养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修完营养师的设置课程并获得相应学分、从事营养及相关工作满1年或在实践基地实习满1年、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注册营养师要考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食物与营养、个体与群体营养管理、公共营养和营养教育,以及餐饮管理。

“加起来有十几门课,只想通过看本书自学一下或短期培训就通过考试,现在是不可能的了。去年第一次考试通过率只有38%。实际上,日本营养师考试比这还要难,还包括人际沟通、心理知识等内容。国内书店有好多考律师和公务员的参考书,我去日本书店看,里面有大量的营养师考试参考书。”范志红说,“注册营养师将行业准入门槛大幅提升,现在要与国际接轨。营养师与医生一样,是要为人们的生命健康负责的,不能随便发证。我想以后营养师考试会越来越难,会有更全面的要求。”

对于营养医师的培养,贾凯则介绍说,目前有诸多探索,但仍未找到一条特别理想的路。“现在的营养医师主要来源于预防医学专业,优势在于对营养素和食物比较了解,但在临床上相对缺失,到医院工作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补临床能力。最理想的就是高等院校专门设立医学营养专业,通过合理的课程安排,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其实,原来有些医学高等院校开设过医学营养专业,但后来都陆续不再招生了,目前还没有一家院校设有医学营养专业。”贾凯说,此外,营养医师的职称序列还需要理顺、诊疗科目要健全,才有利于人才发展。

还需国民重视

记者来到朝阳医院营养科门诊,与拥挤的其他科室相比,这里显然有些冷清,一下午只有两三个患者前来做营养咨询。

朝阳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宋新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宋新就来到朝阳医院营养科。“那时就对三级医院营养科的设置有硬性规定。最开始设立时,营养科与营养食堂关系密切,更偏向于后勤的性质,那时临床医生也没有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只有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营养医师的职责更多的是监督饮食、制定食谱。2000年以后,营养科开始转变,更贴近于临床工作。”

目前朝阳医院还开设了专门针对孕产期的营养门诊,有相关需求的患者会来咨询。“此外就是一些慢性病患者、出院后带管回家的患者和有体重管理需求的人来咨询。”宋新介绍说,由于营养医师走的是技师序列,没有开化验单、开药等权限,所以患者只能先到其他科室做检查,再来营养科咨询。

“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开设有营养门诊,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贾凯说,“或者知道了也不认同,认为挂一个号过来,就来听听营养常识划不来。但其实,由专业营养医师根据个人情况给出的营养建议,更有针对性,也更准确,这是网络信息无法取代的。”

这一点范志红也很认同。“很多人认为,营养不就是吃东西吗?网上那么多免费信息,为何还要花钱找营养师咨询?可实际上,营养不是随便上网看几篇文章就能彻底明白的,有很多人按照网上食谱吃,把身体吃坏了,没有人能负责。”范志红说。

上世纪90年代,范志红开始教授营养学课程,那时她问学生“人需要什么营养”“能否说出几种营养素”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不出来。2000年以后,情况好了一些,但又出现了“食品安全没解决,还搞什么营养”的论调。“直到现在,人们对营养的了解仍远远不够。”范志红说。

所以,在范志红看来,营养科普宣教活动很重要,要常态化,要确立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和鼓励机制,并对营养信息传播作研究,调研老百姓的营养科普需求,从而加大营养科普的力度和效果。

范志红还呼吁营养立法早日实现。这方面,邻国日本走在了前面。早在1947年,日本就颁布了《营养师法》。此后,日本各专业院校培养了大量的营养师,医院、学校、企业、幼儿园等均有法定的营养师岗位,社区设置有国民营养指导员。这些营养师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家庭、社区、单位、学校、企业中,输送着正确的饮食方法。

“在营养方面,日本制定了五项法规。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营养相关法规喊了十几年,目前一个都没有。”范志红无奈地说,

此次颁布的《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提到,要鼓励营养立法和政策研究。

“计划颁布后,希望各个相关部门能据此尽快把配套的细则制定出来,真正落实起来,推动营养人才的发展。”贾凯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7-08-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