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富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7/8/9 10:19:13
选择字号:
那些刘冰在兰州大学的日子

 

7月24日,96岁的老人刘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刘冰一生经历丰富,而人们更多将他和西部高校兰州大学联系在一起。

1978年,57岁的刘冰离开工作了22年的清华大学,赴兰州大学任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刘冰在兰大工作5年,后调到甘肃省委省政府工作,直到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退休。

“他其实有很多选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兰大。”这些年,兰州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克非一直在搜集刘冰和兰大的往事。他说,刘冰本可以选择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任职,后因时任甘肃省委书记宋平力邀,才选择了兰大。

2015年,兰州大学启动刘冰在兰大期间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张克非承担了这份“沉甸甸的事业”。“刘冰校长十分不易,他到兰大时全校才留下20多名教授。”张克非打算出一本名为《刘冰校长在兰大》的书,详细记录刘冰在兰大的5年。

“共产党员就是解决困难的”

刘冰青年时代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从事青年工作,先后在团河南省委、团中央任职;1956年,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文革”期间被打倒后又复职。1978年12月中旬,刚刚平反的刘冰离开清华,远赴甘肃,担任兰州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

在前往兰州的火车上,秘书提醒刘冰,甘肃环境艰苦,兰州大学困难很多,要有心理准备。对此,刘冰很坦然,“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为了克服困难而来,有了困难不怕,就是要去解决它”。

赴任兰大前,刘冰还专程拜访了在国家科委任职的蒋南翔。蒋南翔是著名教育家,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在清华期间,蒋南翔任校长,刘冰深受其教育思想影响。刘冰请教蒋南翔去兰州大学该注意什么,蒋南翔告诉他,“切实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彼时的兰大百废待兴。刘冰到任后,不禁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到处堆放着垃圾,一片破败不堪的样子。”他在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深入调研后发现,兰大当时的建筑大都建于上世纪50年代,已十分老旧,有些教师有房住,有些教师在学校里没有住房,由于学校没有澡堂,洗澡都得去校外的澡堂。

面对现实,刘冰并没有气馁,而是从解决吃喝拉撒着手,一件一件开始整治。

对于师生反映突出的洗澡困难,他二话不说带着后勤干部尽快翻修、改建公共浴室,不到一个月,师生就用上了焕然一新的大澡堂。

当得知部分教师由于受后勤保障、工资待遇等制约,深受“教学科研”“养活家人”“家务负担”三方面的困扰时,刘冰千方百计寻求教育部和甘肃省支持,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兰大校史记载,1979年,兰大7栋新教师宿舍楼同时开工兴建,创造了建设教师宿舍楼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新记录。同时,刘冰还亲力亲为,抓紧督办幼儿园、修缮校医院、关注教职工子女就业。

刘冰到任时,兰大校园一片荒芜,缺乏绿意。在兰大5年,他将校园绿化工作放在了重要地位。“在他看来,优美的校园环境是育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曾长期负责兰大校园绿化、今年78岁的刘易见证了刘冰的绿色情结和躬身实践。

毓秀湖是兰大校园的人工湖,它的开挖同样是刘冰决策的。“在老校长看来,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刘易说,由于当时经费紧张,刘冰动员兰大师生自力更生挖掘人工湖,“学生每人每天有定量,以劳动生产课的形式加以考核”。

在刘冰主持兰大期间,兰州军区政委肖华、甘肃省委书记宋平曾亲自带领解放军指战员和省委机关干部,前往兰大校园打扫卫生、清洁校园,鼓励了全校师生整治校园环境的干劲。

上世纪80年代的兰大校园里,刘冰在理发室礼让新生,教导大家讲秩序;自掏腰包支持学生社会实践,却时刻牵挂下乡学生的安危;宽容校园民主,又经常面对学生,引导理智表达诉求……30年光阴已逝,关于刘冰的往事历历在目,深深镌刻在一代兰大人的记忆中。

“兰大的角角落落、一枝一叶,都倾注着老校长的心血。”刘易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兰大,刘冰就是那个栽树的人”。

解放思想,按教育规律大胆办学

主持兰大工作的5年里,刘冰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兰大硬件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作为一校之长,他面临的最大困难却是师资奇缺。

据张克非介绍,当时的兰大只剩下20多位教授,一些“文革”期间入校的工农兵大学毕业生因为基础薄弱,并不能胜任教学工作,更无力开展科研。

面对“无米下锅”,刘冰没有怨天尤人。他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将学校工作重心转向教学科研的发展目标,从“依靠什么人”“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探索适合兰大的办学之路。

为解决师资问题,刘冰立足兰大实际,大胆探索。他一方面大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给“文革”期间受冲击老教授摘帽子,大力支持他们上讲台;同时,又将专业能力强的老师破格晋升职称,一批老讲师升为教授。一时,兰大人心大顺,干劲满满。

后来担任兰州大学校长的胡之德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46岁时仍是化学系讲师兼科研秘书,正是刘冰突破条条框框,为一批资深讲师争取职称晋升机会,胡之德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实现了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的跨越,后来成长为兰大化学系的代表性人物。

刘冰还特别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专门为青年教师设置深造计划,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前往各大高校继续深造,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出国交流学习。立足兰大的实际,刘冰创立“五定”培养法,通过“定目标”“定任务”“定专业方向”“定导师”“定工作任务”,加速培养在任青年教师,使其尽快成长为一线教学的生力军。

1979年夏,刘冰首创高校民主推荐制,历时3个月,从教研室开始层层建立健全领导班子。一段时间后,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组建起了老中青结合的领导班子,充分调动了各个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在兰大期间,刘冰还提出“双肩挑”的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即鼓励优秀教师既注重教学科研,同时注重社会工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胡之德是就是这一理念的受益者。

胡之德至今还记得,刘冰刚一到校,就前往各教学单位,了解实际情况,鼓励大家克服眼前困难。“化学实验室器材短缺,只有一些瓶瓶罐罐,他以西南联大为例,鼓励大家克服困难,作出像样的成果。”胡之德说。

一边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边从事管理工作,在刘冰育人思想的引领和实践下,上世纪80年代初期,胡之德从一名讲师、科研助理,逐渐成长为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直到1985年担任兰州大学校长。

虽然地处西北内陆,但地理条件并没有制约刘冰的视野。

刘冰鼓励老师出国进修,也大力支持兰大学子留学深造。1979年,得知李政道教授创议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即将招生后,刘冰立刻召开理科院系大会,要求各学科早做准备,争取选送一批优秀学子赴美留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举行的全国选拔公派留美学生考试中,兰大每年都有学生入选,人数仅次于北大、复旦等高校,其中,兰大学生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全国选拔考试,连续多年成绩荣获第一,一时在全国高校享有盛誉。

在兰大期间,如何推动学科发展,符合时代进步要求,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是刘冰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刘冰意识到,作为重点综合性大学,兰大长期以基础研究见长,这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国家发展的新要求,他投入很大精力谋划加强兰大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建设。在刘冰的大力支持下,上世纪80年代初,兰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法学、管理、新闻与传播等学科相继建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没有多少浅近的功利考虑,没有多少有意的提倡和督促,整个学校就突然焕发出朝气和活力,老师和学生都似乎按捺不住,青春与才华喷涌而出。”现任甘肃省庆阳市委副书记周普生是兰大80级物理系毕业生,他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刘冰营造的兰大氛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