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本报通讯员 吴奕
日前,一段名叫“李老师,我们想让全世界知道我们爱您!”的视频在江苏大学朋友圈得到众多转载和点赞。这是江苏大学管理学院信息1302班毕业生自拍的感恩视频,为了感谢陪伴了四年的学业导师、江苏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教师李雯。
成为“网红”,是李雯万万没有想到的事,联系到她时,她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学业导师,只是做了学业导师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做好一名学业导师,需要哪些技能呢?
学习需要成为一种习惯
从2010年开始,江苏大学开始实行学业导师制,学校在《学业导师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业导师的职责是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指导学生制定实施学业规划、进行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关心和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
回忆起接受学业导师任务时的场景,李雯笑了,“四年前系里安排我做学业导师,主任告诉我,学业导师就是每个学期给学生开几次会,指导学生选课,没有什么事情。”带学生就这么简单?在李雯的心里,其实一直有个遗憾。2000年毕业留校后,她曾担任过一届学生的班主任,当时经验不足,在学生工作中或多或少有些不完美的地方。
“培养大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一方面。”李雯下的最大的功夫就是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强化班风班纪的管理。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等数学这门课程出现了一批不及格的现象,李雯通过跟班听课、私下和任课教师交流、晚自习点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班委开始逐步扭转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认识,又成立学习讨论小组,以一对一互助的形式学习和沟通,还亲自请任课老师及时辅导,帮助学生疏导难题和学习的瓶颈。
“从大一开始,每个星期有五天到晚自习教室,要是有任课教师反映出勤率问题,我就会随堂听课。谁缺勤了我就会找他聊天,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李雯说,这种感觉就像陪读一样,但是认真地陪下来,从大一开始学生们都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后面相应的就轻松了许多。
创新能力赶超硕士研究生
与工科学生相比,管理学院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欠缺,针对这个现象,李雯下足了功夫。
由于多人多次申请并获得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大学学生科研课题项目,原本学校规定本科生毕业必须获得两个创新学分,李雯所带班级的学生全部完成了规定动作,更有甚者拿到了累计20多分的创新学分。
最让李雯骄傲的是,在她的指导下,学生郑玲玲从大二开始申请江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申请了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重点项目“基于云平台的温室环境移动终端调控系统构建研究”,这项研究能够通过云平台利用物联网概念模式远程控制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点对点农药喷洒。
大学期间,郑玲玲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四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外文期刊上并提交EI检索,成功申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发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温室大棚远控系统,该项目按期顺利结题并被专家评价为“优”,郑玲玲的毕业设计作品也以学院第一的成绩获评校优秀毕业论文。“这样的成绩已经达到了硕士生毕业的要求。”李雯骄傲地说。
已被保送至上海大学攻读硕士的郑玲玲表示,李老师是个特别热心的人。为了不影响自己上课,每次李雯都把讨论安排在了下班或者晚上,“有时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李老师还很耐心地反复指导,连一点点语法、格式的小错误都不错过”。
良心活或成为一种示范力量
在李雯的细心照料下,信息1302班到底有多牛呢?该班28名同学中有5人读研、1人出国深造,4名同学被评为江苏大学优秀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3%,CET-6的通过率达到60.7%。
对于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李雯也始终保持一种维护的心态,“学生成绩差,可能是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点的进步和荣誉,我都愿意为他们鼓掌叫好”。正是这种态度,让李雯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拥护。
“李老师,我们有话对你说:第一年我们初入校园,第二年我们渐渐成长,第三年我们走向成熟,第四年我们离开校园,这四年,感谢老师的陪伴,您辛苦了……”感恩视频的召集人是江苏大学信息系1302班班长黄佩佩,她说:“那么多的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像七大姑八大姨一样,但是四年来李老师就像亲妈一样带着我们成长。”
这段视频在朋友圈里转发后获得了众多点赞声,有同事留言“什么是好老师?受学生喜欢的就是好老师。下学期我也要带个班,当个好老师”。
李雯说,自己是1996年上大学,而自己带的这帮学生多是1996年出生,所以孩子们经常叫她“李妈”,“原先一直担心学生嫌我唠叨嫌我烦,看来只要真心和学生做朋友,对他们用心上心,学生还是喜欢这样的老师的”。
《中国科学报》 (2017-08-0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