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天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8/7 9:32:32
选择字号:
名校夏令营:多深度体验,少走马观花

 

■本报记者 韩天琪

据媒体报道,正值暑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日均参观量已经过万,每天排队准备进校园参观的游客时常排出百米远,而排队的时间也往往需要数个小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由此纷纷发布校园参观管理公告,每天限时限人员登记进校园。有记者调查发现,下午两点左右清华大学门口的长队旁就有保安举牌示意参观已满,停止排队。

“暑期名校游”“科学夏令营”到底能否给孩子们带来收获?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此又该持怎样的态度?《中国科学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

名校夏令营名不副实

每逢寒暑假,“名校夏令营”就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假期出行首选。“家长的出发点是让孩子从小接受名校教育的熏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但现实状况却是目前的名校夏令营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打开很多旅行社、培训机构的网站,其推出的夏令营都以“旅行+学习”的模式吸引家长眼球,但其实都是旅游的翻版,在旅游线路上点缀几个学校,旅游团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夏令营。

“在清华西门门口等了5个小时进门,从西门进去东门走出来,全程无讲解,就是散步。”一名孩子刚刚参加了名校夏令营的家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交了钱想上夏令营,可组织方找不到了;参加名校夏令营,可根本没有体验到名校的大学生活……目前我国法律对夏令营的组织机构及运营规范并无明确规定,对于夏令营具体的监管责任等并未作出明确界定,由此导致夏令营处于“三不管”状态。不少名校夏令营其实就是旅行团,一旦出现纠纷,家长往往面临维权难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名校夏令营、科学夏令营、国际游学项目是名不副实的。“每逢假期,有一些机构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名目繁多的夏令营,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就是在名校的校园里逛一逛,拍个照片就结束了。”

熊丙奇认为,这种走马观花、“游而不学”式的夏令营和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夏令营、科学夏令营相去甚远。“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很多机构设计的名校游是把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卖点,但实际上并没有跟大学和科研院所进行沟通。其次,很多家长选择给孩子报名名校游是希望孩子能在校园中更多地感受,机构由此为噱头,即使名不副实,家长也很难维权,这就导致了这些机构用有吸引力但名不副实的广告招揽用户。”

深度体验才有意义

“真正有意义的名校游和科学游是要深入到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体验大学生活和科研工作。”熊丙奇举例到,“比如说游学有五天时间,其中至少应当有3~4天时间是在实验室参观实验、听老师讲课、与院士交流、听科学讲座、和同学们一起体验校园生活的。”

蒋高明对此表示赞同,“真正有意义的科学夏令营应当深入实验室看看科学家平时是怎么工作的”。

从大学本身的招生来讲,它当然希望有更多的学生来了解大学,也想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形象。“但很多大学可能并不认为这些随意到校园来游玩的游客是它们展示的对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会自己组织冬令营或夏令营,这些被‘邀请’的学生可以深度体验校园生活,包括参观实验室、与老师交流、听讲座等等。”熊丙奇接着说,但期待大学和科研院所里的实验室完全对公众开放是不现实的,只能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室有计划地开放。同时一定要做好夏令营前的沟通工作,“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参与下,做一些具体的活动设计。”

“夏令营的计划一定要严谨。对孩子来说,名校夏令营宜少而精,其目的还是为了让孩子们加深印象,鼓励他们努力读书。”蒋高明表示。

真正放开面临现实困难

熊丙奇分析,从实际情况来看,向所有参观的游客展示大学真正的内涵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大学和机构合作,大学也存在很多压力,比如接待问题,包括人力和维护成本等。也有可能影响到校园师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如果要真正体验校园,需要把大学作为一个真正的游学景点。在熊丙奇看来,这就需要规划参观内容。“比如参观哪些实验室,可以将其专门开放给游客,变成一个规范化的景点。”

大学的开放需要一个规范的机制。“比如大学可以规划校园中有8个景点是可以开放的,其中有3个是可以体验式参观的。为了维持校园中景点的日常维护和人员管理,可以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商议,如果是免费开放,则费用由政府拨款,或者按照景点收取门票。”熊丙奇建议道,“现在相关各方都处于尴尬的境地,学校不开放不行,开放的话缺少政策和专门的维护资金,机构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很难,而社会又有旺盛的需求,最后就变成了‘到此一游’。如果在不影响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下向社会规范开放,既有参观的内容也有体验的内容,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在孩子学业成长的道路上,还是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达到目标,走马观花地参观校园很难真正领会大学精神。”蒋高明最后提示,“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功利,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即使考上北大清华,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也很难有大的作为。家长应当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以考上名校为人生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7-08-07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