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7/27 23:03:55
选择字号:
栖息地被侵占:填海阴影下的中华白海豚

 

近日,一份《珠海长隆富祥岛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在网上进行公示,《报告书》显示,该填海工程位于珠海市横琴镇东南侧大东湾水域,填海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

由于该填海区将侵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这一消息随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栖息地被侵占

此次的珠海长隆福祥岛填海工程位于珠海市横琴镇东南侧大东湾水域,这里正是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

“中华白海豚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岸水域。最新的研究表明,中华白海豚事实上可能包含三个分类单元,即分布在印度洋、澳大利亚海域以及西太平洋的三个物种。”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博士陈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陈梅的研究领域为海洋生物和物种分布,主要研究中华白海豚及海洋保护问题。

在中国,中华白海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东南沿海地区,总数量约为6000头,当前已知的较大种群仅存5个,且相互隔离,包括广西北部湾海域、海南雷州湾海域、广东珠江口—香港海域、福建厦门海域和台湾西海岸。其中,珠江口—香港种群最大,约2500头;厦门种群最小,约80头。长隆福祥岛填海工程正是位于珠江口地区。

填海工程大部分发生在海边,为何会对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产生严重影响?“这是因为在所有的地理分布区,中华白海豚均表现出典型的近岸、浅水分布特点。”陈梅解释说,“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5~20米水深的河口海域是它们最喜欢的生境。它们的栖息地包括开放的沿岸海域、海湾和近岸泻湖,河口经常是它们偏好的区域。”

选择这样的栖息地,曾经使得中华白海豚种群获益良多。“它们不仅在大多数分布区避开了鲨鱼等大型掠食动物,而且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来源。”陈梅说,但是,随着人类向滨海区域聚居,近岸海域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围填海工程、海洋污染以及海上交通、渔业捕捞等各种活动使得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频繁的围填海工程成为中华白海豚生存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

2010年,陈梅曾经在北部湾中国境内沿海岸线的45个渔村开展研究,采用占域模型方法重建了过去50年来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的分布变化情况,结果发现,不同时期沿海岸线发生的各种围填海活动是造成白海豚栖息地萎缩的主要人类因素。其中,城市和港口建设相关活动的消极影响更加持久,对局部白海豚栖息地的使用率下降负有直接责任。“围填海工程对白海豚栖息地的影响是通过综合的因素共同造成,包括水质污染、食物链破坏以及施工噪声等。”陈梅推测说。

一些小范围的围填海活动,如果并未造成周边海底状况的严重破坏和洋流改变,情况可能会不同。“虽然海豚们会暂时离开,但在工程结束一段时间后可能会重新回来,香港大屿山赤腊角机场修建时曾发生过类似的情况。”陈梅说,“小规模的工程影响范围较小,且影响可能只是暂时的,但持续的干扰就会造成白海豚栖息地的彻底丢失。”

“神鱼”的生存困境

此次的珠海长隆富祥岛填海工程让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被更多人了解,但其实这已经是个长期的问题。近30年来,随着人类对海岸的开发和捕捞力度不断加大,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已经面临巨大的威胁。

1988年,中华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如今在中国,中华白海豚是海豚科里仅存的唯一的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中,中华白海豚属于近危物种。“研究者认为中国海域的中华白海豚面临巨大的区域发展压力,其保护地位被过于低估,不利于对它的保护。中国水域的中华白海豚的保护级别应被上升为‘脆弱’。”陈梅说。

在珠江口地区,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正在呈每年2.46%的下降趋势。“按照这一数字,该种群将在3代内失去其74.27%的个体,从而成为濒危物种。持续剥夺或破坏这样一个岌岌可危的种群的栖息地,将使得势态雪上加霜,甚至不可逆转。”陈梅补充说,而且除了我们当前关注的围填海工程外,还有海洋污染这个更隐蔽、更难解决的问题。

中华白海豚曾经与人类友好地比邻而居。陈梅在北部湾进行调查时就发现,中华白海豚并不是当地渔民捕食的对象,因为海豚肉腥味太重,不被人们喜欢。另外,在中华白海豚的身上,还有着许多传说和故事,一些地方的渔民将白海豚视为不祥之兆,对它们敬而远之。在更多的海边小渔村,人们则把中华白海豚称为“大风鱼”“拜风鱼”“排风鱼”,它们一旦在海岸边聚集跳跃,就是在告诉人们“北风将至,收船歇息”,所以,中华白海豚也被视为“神鱼”。“与人类比邻而居,也让中华白海豚曾经获得好处。拖网渔船工作的时候,大群的白海豚会很快得到消息,跟在拖网后面或侧面捡拾漏网之鱼,场面蔚为壮观。”陈梅说。

如今,中华白海豚的生存却变得艰难起来。1993年,香港大屿山机场修建影响白海豚栖息地,也曾引发关注和质疑,但也由此契机,政府开始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给予关注和支持。“今天,我们是否能够借长隆事件的热度,将国内对中华白海豚保护的关注度大大提升,并最终留住这个美丽的物种呢?”陈梅感叹道。

抓住最后的生存机会

据此前的报道,在一些影响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工程建设中,人们也在有意识地增加保护措施。比如,在珠江口地区修建的港珠澳大桥正好穿过白海豚保护区,因为担心对白海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建设方提前制定了在保护区内施工的方案,在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比如减少桥墩、缩短海上作业的时间等。

这些措施是否真能起到作用呢?“我相信这些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影响。”陈梅回答说,“但是放在整个大环境中来看,由于叠加效应,还需要完整评估。”

2003年,珠江口设立了460平方公里的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但事实上在现有的保护区外仍有大量的白海豚栖息。2017年,一项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研究显示,为保证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免于灭绝,在种群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至少需要大约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对其种群进行保护。其中的差距可见一斑。

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现在有了一丝转机。今年2月,《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发布,要求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特别强调,红线区域包括“目前尚未纳入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物种(主要包括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划定红线时应“结合物种实际分布情况最终划定确保物种长期存活的保护红线”。最终划入红线区的区域将被严格保护,做到“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按照生态红线划定的时间表,2018年底前,广东省的生态红线将最终确定。这可能会给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带来更大的生存机会。

“就当前来说,扩大保护范围是最重要的。”陈梅说,“生态红线是一个特别好的策略,可以帮助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种群得到更多的避难所。如果能实现从460平方公里到3000平方公里的扩大,对保护会很有帮助。但是,阻力和挑战也特别大。”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