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7/14 10:38:40
选择字号:
大学校长毕业致辞何以网红

 

■本报记者 胡珉琦

今年6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收集了116篇2017年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人工筛选对其进行分析整理。结果显示,“时代”“创新”“梦想”“担当”“情怀”“坚守”等都成为了出现在校长致辞中的高频词。

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是高校校园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毕业致辞的关注度持续走高,意味着毕业演讲也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毕业演讲能广为流传?

寻找与学生的共鸣

甘阳不是大学校长,他只是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化工系一名普通的教授、博导。他自称是全工大仅存的两个不用微信的人,但就在这个毕业季,他却因为在毕业典礼上的一段演讲被学校师生刷屏了。甚至走在学校路上,还有朋友向他致意。

这段短短600多字的毕业赠言,围绕着“四不原则”——不要急着成功,不要完全融入社会,不要忘了理想,不要在毕业季时说谎。

他说:早成功,不如晚成功;早失败,好过晚失败。完全融入社会,你就成了一个全同性的粒子,失去了自我,随波逐流。你可以平庸,但尽量不要庸俗。当你认为这个世界了无生趣的时候,想一想无垠的宇宙;当你认为天下人都辜负了你的时候,想一想生你养你的父母。

他还打趣道,毕业季时常说的最大谎言就是以后常联系。但他却可以保证,“我在地球上的同学都能联系到我”。

早在2001年,甘阳就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毕业生发表了毕业演讲,再加上这十几年的课堂磨砺,他对自己的“口才”是比较自信的。甘阳喜欢文学,但与其说他对自己的文采满意,不如说是他相信自己的真性情。

今年他只有一位指导的本科生毕业,事实上,他并不确信,短短几分钟的演讲究竟可以影响多少也许并不那么熟悉的学生。“其实,这些话很大程度上是说给自己听的,我只是想诚实地告诉大家,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们恰好与我一样,那么我们就并不孤单。”这就是甘阳在准备这份演讲稿时的想法,向学生袒露自己,去寻找与他们的共鸣。

结果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这也证明了,许多学生和朋友懂他。

学会讲故事

毕业典礼演讲向来是大学毕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学校留给学生的最后一堂课,也是学生向学校表达收获和重新出发前的决心的时刻。

判断一段演讲是否出色,甘阳认为并不存在什么评价标准,只要它够“真”。鲁迅先生说:“真文章里头要有真性情。”演讲也是一样,就是怀有真诚之心,发出来自演讲者内心的声音。

讲“真”是有技巧的。在甘阳看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讲属于自己的故事。“人生来就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听情节具体、生动的故事,而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只有自己。”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只是讲述了他生活中的三个故事,关于如何把生命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关于爱和损失,以及关于死亡。他把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课题全都融入到了这些故事里,告诉大家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理由。

2016年,来自中国湖南的哈佛大学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何江作为代表做了毕业典礼演讲,他也是中国大陆首位登上该演讲台的学生。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被蜘蛛咬伤的往事说起,提出,与强调科学和创新的重要性同等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应当明白知识的平衡分布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一步。

在今年的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扎克伯格不仅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还有妻子的故事、朋友的故事,甚至点名了这届毕业生的故事,以及他教授了5年课程的男孩女孩俱乐部的高中生的故事。他掷地有声地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要创建一个所有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

他们无一不是结合了自身丰富的经历来谈感悟,这样的演讲生动、有趣,最重要的是饱含着深沉的情感,极具说服力。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中国的大学也是历来重视毕业演讲的。陈寅恪、蔡元培、胡适这些中国近代教育大家在演讲词中体现出的深刻的办学思想、治学态度以及对青年的鞭策,在那个年代,真真是“一言可以兴邦”,流传后世,也是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而那是一种时代的产物。

到了现代,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校长致辞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行政化、模式化、空洞化,千篇一律的忠告加说理。但随着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发展,公众广泛关注、传播有影响力的毕业演讲,使得演讲者自身也开始了反思和改变。

他们认可并且不断提升演讲中的真情实感,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尤其是从2010年起,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人称“根叔”的李培根的毕业致辞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连续几年他的发言都受到师生甚至普通公众的追捧。他在《记忆》中说,他记得“吉丫头”,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也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濒临退学的学生与他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记得学生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他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食堂常常让学生生气,也记得学生对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并不满意……这种充斥着强烈个人感情的语言,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了一校之长对学生的重视与珍爱。

2015年,施一公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典礼上的一番即席演讲,用最朴素的语言回忆他和两位学生的交往故事,寄希望于每一位毕业生也能像他们一样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对社会的承诺。这番话展露了他对科学事业乃至这个社会的情深义重。同年,饶毅在北大毕业典礼上发表了最短毕业致辞,他用了535个字,历时3分56秒,告诉学生如何成为令自己尊重的人,无不透着智慧的光亮。

“他们不是用身份、用学术成就,而是用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甘阳认为,这才是年轻人更愿意接受的毕业演讲方式。

但是,有的演讲者为了树立亲近学生的形象,在演讲词中频频出现时尚的网络语言,这一度引发了公众争议,放弃庄重而“讨好”学生是否真有必要?

甘阳仍是那个观点,说的形式其实是相对次要的,重要的是能否让师生感受到内在的诚意。无论在哪个年代,无论大学的毕业演讲怎样表述,都应该能够沉淀出深刻、隽永的思想,能够回应那个时代青年成长的困惑和需求。“关注学生如何成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谈梦想和坚持;关注人与社会、时代的连接,讲责任与情怀。”


 

《中国科学报》 (2017-07-14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