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鸟的重构图。图片来源:Sean Murtha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原住民土地上发现的一只微型小鸟的化石,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大部分恐龙灭绝后发生了什么的新想法。这只6200万年前的鼠鸟表明,在恐龙大灭绝事件发生后,鸟类重新振作并且迅速走向多样化,从而为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鸟类奠定了基础。
这块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得以描述的化石不是一个完整的骨架,而是由零星碎片拼凑起来的。不过,某些标记性特征——比如能向前后翻转以帮助其攀爬或抓住东西的第四个脚趾——让研究人员确信,它是一只古代鼠鸟。科学家在新墨西哥州纳瓦霍人祖传的土地上发掘了这块化石。他们将其命名为Tsidiiyazhi abini——在纳瓦霍语中,有“小小的晨鸟”之意。它的鼠鸟后代大小和麻雀相仿,特点是拥有柔软、细长的灰色或棕色羽毛。今天,它们仍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森林中。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是化石的年龄。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并且令恐龙时代戛然而止。这块化石仅在此次事件发生的几百万年后形成。恐龙灭绝后,诸如哺乳动物、青蛙等物种迅速反弹,并在占领新的可用生态位时演化成各种新的形式。这一过程被生物学家称为适应辐射。不过,关于鸟类发生了什么的化石证据很少。
研究人员将最新的化石证据同此前收集的来自现存鸟类的遗传数据结合起来,对鸟类演化的系统树进行了更新。此前的系统树利用这些数据将鸟类区分成不同的群体,但无法确定它们何时“分道扬镳”。如今,借助新的化石,科学家能确定不同的鸟类谱系是何时彼此分离的。据估测,9大陆地鸟类谱系——从鼠鸟到猫头鹰,再到诸如隼和鹰等猛禽类——的祖先接二连三地出现。事实上,它们均是在恐龙灭绝事件发生的时间点附近出现的。(徐徐)
更多阅读
《科学》网站相关报道(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