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勘
【最近,一项名为《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的课题研究结论披露,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8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即生女儿会比较幸福!】
“生男生女,随心控制,两瓶搞定。”近日,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兜售一种号称“随心所欲生男生女”的药片。据称,要生男孩就用“男药”,要生女孩就用“女药”,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虽然生男育女都一样的理性解释一直在跟进,但始终无法直达人们的心灵,在严峻社会现实和传统文化的坚硬壁垒面前,一心想要生一个儿子的人大有人在。
如果真相信吃药可选择生男还是生女,很有可能愿望是要落空的。在未得出结果前,推销者已经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那些没效果的,都是忘记服用和漏服了的。”而服用者要每天总共服4粒药,连续服用两个月,并在这期间受孕,才能如愿生娃。
如此麻烦的服药既为销售者提供了抬高药物价格的理由,又为日后的无效推脱了责任。说白了,这是骗你的,你还信么?
对于选择生男还是生女,古往今来已经有不少的传说、偏方,甚至在亚里斯多德的时代曾相信男女性在做爱时的激情决定生儿还是生女,激情高涨的就会生下儿子,反之生下女儿。然而,这类传说都不可能有科学根据。
但在后来,又有了无数似乎有科学根据的生男生女的妙方,例如,吃碱性食物、在高温环境下做爱、趁着年轻生育等,生下男孩的几率会很高。然而,所有这些,都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证明,也没有大数据的验证,更不用说那些宫廷秘方了。
获得比较广泛认可的所谓的生男生女的科学根据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耐酸,含Y染色体的精子耐碱,所以调整女性生殖道的酸碱性就有可能生儿子或女儿。但是,对动物试验的结果表明,用酸性和碱性溶液对两种精子又洗又泡,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的活力变化并没有明显区别。并且,用不同酸碱度的溶液处理兔子的精子,再进行人工授精,生出来的兔子在性别比例上也没有显著区别。
不过,指责人们不信科学而信传说似乎也比较片面。实际情况是,越是男女平等的社会,人们在生儿育女时越不会考虑孩子的性别,而是顺其自然,甚至很多家庭还愿意多生女孩,例如美国人。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提高,生儿还是生女的结果都是一样,而且生女儿的幸福感更强,这已经是中国社会目前的情况。最近,一项名为《新经济时期的子女性别和父母幸福感》的课题研究结论披露,生儿子的父母,在儿子长到18岁至30岁期间,幸福感明显比生女儿的父母要低,即生女儿会比较幸福!这是对包括个体幸福感指标、子女的数量、性别和年龄以及教育、收入、健康因素进行评估,并采集了国内72个地级市4309个家庭的样本之后得出的结论。
进一步论证生儿生女都一样,甚至生女儿比生儿子更幸福并有利于母亲的研究结果也在不断告诫人们,没有必要介意生儿还是生女。
芬兰图尔库大学的萨姆利·海勒等人早在2013年2月的英国皇家学会的《生物学通讯》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称,生育儿子的女性会比生育女儿的女性寿命稍微短一点。在工业化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女性每生育一个男孩,其面临的死亡风险每年要增加7%。具体而言,一名女性如果从没生过男孩,她还能活33.1年;如果她已经生了3个男孩,她还能活32.7年;如果她已经生了6个男孩,她还能活32.4年。也就是说,在37岁以前,女性生的男孩越多,其寿命越短。
也许,社会和生物因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从社会因素来看,女孩能多帮母亲干家务,从而减轻了母亲的辛劳程度。在生物因素上,体现在母亲的生产和哺乳。男孩在出生时会比女孩稍微重一些,对母亲的体能造成的消耗就更多一些,而且母亲在为男孩制造母乳的时候也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可能造成母亲的寿命会短一些。这个解释与中国人的“女儿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比较相似。
即便这个结论还需要更多数据来证实,并且需要社会学的研究结果予以旁证,但如果没有特别的需求而采取一些旁门左道来选择生儿或生女,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也当然得不偿失。与其吃药选择生儿子,不如顺其自然生儿育女。
《中国科学报》 (2017-07-07 第7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