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30日举行的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典礼上,10名毕业生荣获该校今年首设的“扬帆奖”特等奖,其中9人即将远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工作,1人为青海选调生。在这9名赴西藏自治区的毕业生中,有1名博士,来自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名叫占冠元。他也是今年沪上自愿选择赴西藏自治区服务的唯一一名博士毕业生。
就读于同济王牌专业,又获博士学位,留上海工作,薪酬不菲,前程似锦,占冠元的这一非常规选择令许多人着实不理解。毕业典礼上,占冠元讲述了他不寻常的成长经历,表达着他深重的感恩之情,以及矢志为尽可能多的人们服务的执着决心。
占冠元生长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小村庄,家境贫寒,因父母忙于出工干活,出生仅40天的他就被寄养在同村乡邻家中,用米糊喂养长大。两岁后由大他三岁的姐姐照顾,姐姐读到初中三年级时被迫辍学。为此,儿时的他就立下志向:“我要当一名校长,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书读,一个都不能少。”
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了这么多沉甸甸的爱,让占冠元自小就懂得了珍惜和感恩,也学会了自强不息。自上大学起,他就一直依靠自己的双手打零工,捡过矿泉水瓶、扫过地、扛过钢板、洗过马桶,来挣取学费和生活费。打零工回来,他又借着公共厕所的灯光完成高等数学作业。大学期间,他还无偿辅导了5个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他说,他心中一直有“服务社会”的情怀,本科毕业时,如果有支教岗位,他一定会选择去西部。
在艰苦奋斗中,一路读完硕士,本来规划局、供电局等热门单位都向这个勤奋踏实的年轻人投来橄榄枝,可占冠元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到国内土木专业最好的同济大学深造。他还将身体状况不佳的父母带来上海一起生活,以尽孝道。
在同济大学读博期间,他少有周末休息时间,科研任务繁重,还要兼职做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同济土木工程丰厚的学术养分滋养着他,导师马人乐教授教导他,做工程、做设计要时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尽可能用最好的作品去为社会节约资源、创造价值。
在同济,他还时时感受着温暖的关爱:何敏娟教授经常找他谈心,询问生活是否存在困难;师兄师姐出国前把他们所获奖学金全额赠予他。这些真诚的关心与帮助,一直激励着他去帮助更多的人……正如他所言:“做出这个决定,并非一朝一夕”。
记者问起他的理想,他说,最想做的是“当教师”和“行政服务”,为的是可以服务尽可能多的对象。当一名教师,可以言传身教,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做好行政服务,比如服务乡镇,可以造福后代。为此,在同济求学期间,他还去旁听一些大牌教授如何授课,悄悄做着准备和积累。他还说,人的价值并不在于能赚多少钱,在确保能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应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他更加关注着西部的相关消息。今年4月,面对赴日喀则地区就业的机会,他热血沸腾,当即报了名。“我就想为西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从一点一滴做起,为加快西部的基础建设与信息化进程做出努力,同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好西部的各项工作。”他言语朴实而诚恳。
事实上,赴西藏自治区工作,也意味着他要克服旁人难以想象的诸多困难,因为他不仅上有老,还下有两小,一个即将上小学,另一个仅有几个月大。可他却笑着说道:“只要我把家人安顿好了,我将义无反顾地去做我自己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毕业了,我想应该为社会做点什么,去服务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话音未落,全场掌声雷动。
“无论身在何处,我们心中一定要有爱:爱学习、爱生活、爱他人、爱社会。我们一定要牢记同济人的使命与责任,传承同济精神,脚踏实地,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同济人!”这是他身为学长对学弟学妹们的真切寄语。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表示,今年9名同济应届毕业生自愿选择赴西藏自治区的基层工作,这种志存高远的责任感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彰显了同济人共有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特别设立“扬帆奖”,是同济大学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赴基层、中西部和重点领域就业创业而新推出的又一重要举措。2017年“扬帆奖”共有159名毕业生受表彰,除10位特等奖获得者外,还有20人获一等奖、60人获二等奖、69人获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