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晋鸣 徐航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6/21 11:58:08
选择字号:
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团队用自然科学手段探索古诗韵律机制

 

首届世界语言大会日前在江苏苏州召开,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参会者进行了思想的碰撞。这场国际性会议由长江学者、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杨亦鸣带领的团队全程筹划。杨亦鸣团队专门设计了世界语言展示馆,将主题确定为“语言能力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并起草《苏州共识》。这是中国首次在世界大会上主导提出会议议题,并确定纲领性文件。

一所普通本科高校的团队,何以挑起策划世界级会议的大梁?记者采访发现,这源于该团队20年立足学科前沿,深耕国际语言研究的执着与坚守,近年运用当代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古诗韵律机制上获重大发现。

首次发现中国古诗阅读中押韵的典型电生理指标

“中国人在写作和阅读中讲究平仄、对仗、押韵之文句的特殊偏好,是中国特有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传承。”杨亦鸣说,开展这项研究,是想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特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依据,从科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的“基因”。

在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的脑电波实验室内,记者看到一位实验者躺在核磁共振仪上,显示屏上的脑电波清晰可见。杨亦鸣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最昂贵的磁共振成像系统。“这台机器不仅可以用来看病,还可用于最先进的人脑功能研究,它能将脑电反应时间精确到毫秒。”杨亦鸣说,研究团队采用脑电波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中国古代诗歌阅读中押韵的典型电生理指标。阅读古代诗歌时,在200毫秒的区间内,人的大脑对是否押韵会出现脑电反应。

在得到典型电生理指标后,研究团队又进行眼动实验,通过眼球运动追踪技术,再次验证了押韵预期在早期阶段对诗歌韵律生成的调控和在晚期阶段对诗歌语义理解的制约,揭示了中国人在阅读过程中期待声律和谐、形意相合文句的脑机制。

“脑电实验和眼动实验,都为揭示和科学回答中国诗歌韵律的机理与中国人阅读、写作传统偏好的文化‘基因’提供了科学证据。”杨亦鸣说。

研究成果或有较大实用价值

“杨老师告诉我们,好东西不怕磨,做就可以。”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教师陈庆荣说,这次研究有突破,主要就在于长期的坚守。“古诗歌语料的筛选与科学评估,数据库的扩充,仅这一项工作,团队就坚持了两年。”

学语言先上解剖台,分析语料先要读懂脑电波,学计算机的在探索甲骨文……这些“不可思议”,对应用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专业的师生来说,却是“习以为常”。

负责学院科研管理的余光武告诉记者,学院培养的学生,既研究文字,也研究自然科学,既能帮助看病,又在探索“基因”,个个都是“一专多能、一人多用”的基因研究复合型人才。

“古诗韵律研究,科学认证了文化‘基因’的存在,我们今后会在应用层面去探索其实用价值。让‘基因’发挥更大的效用。”陈庆荣说,认证了这个“基因”后,团队将围绕四个方面开展系统科学研究:第一,研究平仄模式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第二,研究韵律节奏与诗意理解的认知机制;第三,研究古诗阅读中不同诗歌信息相互作用的神经模式;第四,研究古诗阅读对我国青少年学生大脑发育的影响机制。

研究传统文化更需科学精神

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具备原创批判精神,将科研与学问为一体,不随流俗,不畏艰苦,正是杨亦鸣团队科学精神的体现。

在聋人语言和脑研究中心,记者见到了两位年轻人边用手比画,边用嘴发音。“他们的耳膜有问题,听不到任何声音。”杨亦鸣告诉记者,经过研究中心的神经分析研究,他们能熟练地分析语意,从而顺畅地进行交流。目前他们都成了学校的教师,从事手语教学,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聋人汉语和手语语音加工神经基础的对比研究”。“我们的研究很有实用价值,能让聋人真正‘听’得懂,能交流。”杨亦鸣说。

“科学研究不能刻意追求短期回报,而在于长远意义。”杨亦鸣说,科学研究发现的实用价值,可能需要时间去验证,但发现本身就很有价值,“我相信,我们的研究终究能够论证传统文化‘基因’的科学价值和真正影响。”

近20年来,在杨亦鸣的带领下,该学科硕果累累:首创中国神经语言学方向,创建全国首家“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承担一批交叉特色突出的高级别科研项目,屡次获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奖项,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内外顶级期刊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用科学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用科学研究来讲清楚其独特创造和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杨亦鸣说,这是他们从事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研究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