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梦然 张行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6/13 14:37:58
选择字号: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
探讨新媒体挑战 助力学科新发展

 

■本报通讯员 纪梦然 记者 张行勇

 

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左)与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为共建的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揭牌。西安交通大学供图

当前,新媒体以其迅速发展的态势正在成为网络舆论的“风暴眼”和社会治理的关键点,已经对传统的新闻体制和业态提出了挑战。培养既服务政府社会治理,又懂得新闻传播规律的优秀新媒体人才,是党和国家交给高校的一项特殊使命和重要任务。

但如何真正将高校网络与新媒体建设的真知灼见付诸工作实践,使培养的新闻传播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近两年的热议问题。

举办前沿高端论坛 共议发展新路径

日前,由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主办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交大开坛,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会长张昆,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李喜根,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所长荆学民,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会长董天策,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会长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周葆华,中共陕西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琳及全国80余所高校新闻学院院长、教师代表以及各地网信办相关负责人出席了论坛。

论坛围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前沿”等议题展开讨论,以推动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发展,探讨第三次科技革命背景下应对网络新媒体对传统传媒的挑战与颠覆的策略与路径。

论坛同时通过圆桌会议,让新闻学界专家与业界实践者面对面,从网络新媒体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网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具体操作层面共同探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学科发展方向。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张迈曾,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伟,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光等出席开幕式。

突出特色定位 深耕“工字”招牌

陈昌凤等与会专家学者对成立仅两年的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肯定,认为该学院是全国新媒体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力量,正在逐步走入全国乃至一些国际著名大学新闻界越来越多人的视线。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明德介绍说,为顺应数字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建设发展所需,学院紧扣“思想交大”建设要求,面对媒介融合发展新问题,立足百年交大工学传统,主打“工字”牌的特色化定位,将建构一套具有工科思维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作为目标,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借力工科优势、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化发展之道。

据了解,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前沿热点研究为重点、以服务地方传媒业发展为支撑,先后承担“社会化媒体与政治生态协同发展研究”“微博舆情生成机制与治理体制研究”等3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出版教材、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占比近50%。另外,一些在读学生与老师携手奋进,也在各大主流媒体平台发表众多学术文章和新闻报道,如胡友笋副教授、张修宁同学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魔幻题材需厚植文化根基》;《人民日报》连续刊发了硕士研究生乔婷撰写的数篇报道性文章;张启莹、邵欣悦于《光明日报》发表《网络剧:要“悦目”,更要“赏心”》;李龙飞、吕扬在《陕西日报》发表文章《新媒体时代,新闻教育何去何从?》等。

四大举措推进学院成功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取得如此大的发展,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吸收理工科背景师资,打造学科交叉的一流研究团队。学院引进了一批具备交叉学科的学术背景、开拓进取的年轻教师,奠定了学院突出专业特色、打好“工字”牌的牢固基础,制定出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宽口径、复合型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重视学术交流合作。学院访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共商合作,走访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海内外多所知名大学的新闻学院开展了互访交流。在“走出去”的同时,学院还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与专家前来访问,各种交流学习活动丰富多彩。

三是打造学术高地“新新论坛”,开办学术工作坊。从2016年4月1日拉开首讲帷幕起,新新论坛已成功举办18场,先后汇聚了喻国明、蒋丰、胡翼青等国内外新闻传播界翘楚,为交大学子带来新闻传播的新风向;每两周一次的学术工作坊,到目前已成功举办7期,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此外,学院还成立读书会,论经典文献之学理,畅叙传播之新世界,散布智慧之光芒,已成功举办19期。

四是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学院与腾讯大秦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互建“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实习实践基地”;与陕西省委网信办建立“陕西省网络舆情研究基地”;与延安新闻纪念馆建立“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育实践基地”等,让学院师生教育实践方式实现多元化。目前,微信公众号“舆网秦声”也正式运行,该公众号专注陕西舆情热点事件,定期发布陕西舆情研究报告和热点舆情事件的深度剖析。

面对业界和学生家长的期待,李明德表示:“希望学院能够尽快靠自己扎扎实实的工作业绩,跻身于全国一流学科之林,在全国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科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得到广泛的认可。”

《中国科学报》 (2017-06-13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