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陈欢欢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6/5 10:39:34
选择字号:
团队协作破解中微子研究“谜题”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常年工作在百米高的花岗岩山体腹中,身处“不见天日”的工作环境,团队却解开了全世界高能物理学家都想解开的谜题——2012年3月8日,他们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震荡模式,并测量到其振荡机率。

由于这项震惊国际物理界的成果,王贻芳获得科学界“第一巨奖”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成为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经过17年9度空缺后,毫无悬念地花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荣誉”是对团队工作的认可

“全国创新争先奖”每3年评选表彰一次,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们团队获得‘创先争先’奖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国家、社会、公众对团队工作的认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属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可以让大家更好地认识科研工作的特点性质,了解基础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微子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粒子之一,物理学界对它的探索从未停止。2003年,为了测量最后一个未知的中微子混合参数,国际8家实验室竞相提出方案。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大亚湾实验方案精度高达1%,从中脱颖而出,吸引了多国科学家加入。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模式,比韩国科学家的结果早了25天,这被《科学》杂志和权威媒体称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

对于目前实验团队的科研工作进度,王贻芳介绍说:“目前江门中微子实验已经开始着手建设,土建工作正在推进,关键技术取得一些突破,重要合同已经签署,大规模探测器建造有了非常详细的方案,我们对完成这个实验有充分信心。”

同时,王贻芳还透露,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工作正在推进,项目得到了国家各个部门经费支持,已经完成了初步概念设计,也得到国际高能物理学界的认可,现在正在从事关键技术研究。他表示,团队有信心经过5年的研究,把整个方案的技术细节和技术问题都搞清楚,为“十四五”期间开展建设工作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我们是一个“特别能拼搏的团队”

据王贻芳介绍,大亚湾实验合作组由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捷克、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38个研究机构、约270名研究人员组成。其中约150人来自境内单位的16个高校和研究所,团队不仅有年轻的“90后”,还有年逾古稀的退休专家。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能够在段时间内实现研究的重大突破,与团队成员拼搏务实、团结一心的干劲是分不开的。从项目组进驻大亚湾,克服了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苦等种种困难。

对于团队,王贻芳这样形容:“我不能用一个词语来简单概括团队的性质,但是从我自己体会,我们是一个有能力、能拼搏的团队。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从来没有见过的困难,通过大家的努力,可以克服难题,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负责整个实验项目土建工程、安全管理的张浩云,早就从高能所国资处长的职位上退休,但为了推动大亚湾项目,他依旧坚守在岗位上。

在团队负责中微子探测器研制的成员衡月昆说:“我们团队的特点是骨干成员拥有国外研究机构、大学的研究经验,具备国际视野,了解我国与国外研究的差距。同时大家都有一种吃苦精神和拼搏精神,在关键时刻担当责任。”

基础科学研究十分重要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是中国基础科学领域目前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由中国、美国领导和俄罗斯、捷克及中国香港与中国台湾科学家共同参与。虽然团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在工作中,他们经常会面临“基础科学研究有什么用”的问题。

对此王贻芳表示,基础科学研究不能立刻对日常生活产生作用,但是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与国际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虽然最近十几年有了高速增长,但还是与世界上有2倍的绝对差距。

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方面,他说:“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是大约5%,国际上水平是15%,我们之间大概有3倍的差距。我觉得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可以赶上。如果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太大改变,十几、二十年后难免会出现科技工作后继乏力的情况。”

团队成员庄红林也表示,实验取得成果是国家实力的表现,希望通过科技工作者日推动公众对基础科学研究的关注,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