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5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的“心理援助·2017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由人道主义核心标准联盟等共同编订并授权翻译的《人道主义质量与责信核心标准》(中文版)。
《人道主义核心标准》(中文版)整合了国际上三个有关开展人道救援的原则以及有关机构内部管理的标准,成为一套有关质量和责信的标准,旨在提升参与人道主义行动的机构或个人的工作质量,以更好地对受灾人群负责。
中科院心理所党委书记孙向红认为,《人道主义核心标准》(中文版)的发布为我国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提供了最为基础、可操作性的工作准则,有利于指导我国在全球开展人道主义救灾活动和推进国内人道主义救灾的标准化和本土化,促进了我国人道主义事业朝着更专业、规范和高效的方向发展。
该套标准定出了九项承诺,参与人道主义响应的组织和个人可依此改进他们所提供的援助质量和效果。作为一个核心标准,《人道主义核心标准》描述了具原则性、负责任和高质量的人道主义行动的基本要素。人道主义机构依据标准调整组织内部程序,它也可以被用于验证机构的表现。
“2008年以来,我国民间救援机构发展迅速,但也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要保证这些机构有序救援,遵循伦理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引进国际标准。”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正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人道主义核心标准》是全球咨询过程的成果,它汇集了现有人道主义标准和承诺的关键要素。该标准先后出版了《手册》和《指引和指标》两部分。前者于2014年完成,主要提出了参与人道救援的机构和个人对受灾人群的九项承诺和质量标准;后者于2015年底完成,补充了实践九项承诺的关键行动以及机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