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0日,张乃通在办公室工作。吉星摄
留声机
学生们都称他“通先生”。
一声“通先生”道出了张乃通在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的地位,也表达着人们对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的尊重。
“沉痛哀悼、深切缅怀我最尊敬的恩师!学术、品德、情怀无与伦比,言传身教让弟子受益终生!”
“与先生从未谋面,然心敬仰之。先生千古,您是哈工大人的星星,照亮未来。”……
“通先生”上月走了,在哈工大官微发布张乃通的讣告后,无数师生留言追念这位老先生。
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瘁
“通先生”与哈工大的情谊长达61年。他将一生的全部心血奉献给我国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为我国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1956年9月,从南京工学院毕业的张乃通响应“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党让到哪儿就到哪儿”的号召,来到哈工大任教。从此,年轻的张乃通带着满腔热情和干出一番事业的宏愿开始了他的从教生涯。
1958年10月,哈工大筹建无线电系的重任落到了从清华进修归来的张乃通等人的肩上。他们雷厉风行“撸起袖子”说干就干。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他们决定在筹建无线电系的同时,研制出发射功率大于当时哈尔滨电视台的哈工大电视台。作为主要研制人员,他们带领着当时还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不分昼夜攻关研究,终于研制成功。
1959年3月白手起家的哈工大无线电系正式成立,张乃通全心投入专业建设。他认为实验既是科研的生长点,又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所以他鼓励年轻教师多做科学实验,提出“实验室起家”的观点。
“党和国家的需要永远都是我的志愿。”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航天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作为当时航天部唯一隶属的高校,哈工大决定成立航天学院。筹办任务再次落到张乃通肩上。根植于张乃通心中的信念再次让他迎难而上。从1987年航天学院正式成立一直到1996年,张乃通历任副院长、院长。这期间航天学院不仅成为哈工大的标志性学院,也成为国际宇航大学的一所永久性分校。
为了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派遣年轻学术骨干出国学习交流,张乃通寄语青年才俊:“希望你们学成之后一定回来,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服务。”对自己两个儿子,他更是严格要求,他们学成之后,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来报效祖国。
用智慧服务科技发展
“90年代初,我们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研究成果出来前,外资公司集群手机卖4000多美金一台。后来听说我们的成果准备投产了,价格降到3200美金。我们的成品出来后降到400美金,并撤销了这个产品在中国的事业部。”当自己的成果能够打破国外市场的垄断、造福祖国和人民的时候,张乃通从科学研究中收获到了常人难以体会到的快乐与满足。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张乃通将科研的触角延伸至国防和民用信息化多个领域。作为我国军事通信、卫星通信、专用集群通信领域的著名专家,他曾主持研制了指控数据链通信系统、海军超视距数据链、第一代国际标准专用集群通信系统等,成果均转化为实用装备及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
岁数大了,“通先生”忙碌依旧,教书育人、科研耕耘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做学问前学会做人,否则难成大器。”张乃通常嘱咐学生:“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身为院士,他时时要关注科研组的工作进程,要和一线的科研人员探讨技术问题;要协调处理好项目申请、资金调度;还要常常外出参加各种会议、学术交流、评审等活动,奔波于京、哈等地为研究所争取立项……即便如此,张乃通从未停止对未来信息网络的深入思考,在2015年、2016年,他还针对我国建设天、空、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发表了数篇相关研究论文。
在学生们给他制作的80寿辰纪念画册里,张乃通曾写了一篇题为《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自述文章,他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57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57年间,我的工作有成有过。‘成’的一页已翻过成为历史,‘过’需记在头上尽力补之。唉,时间不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尽自己所能,在院系统一步调下,为专业出现杰青、长江学者,为申请‘973’重大课题竭尽全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通先生”一生都在开创,只要祖国需要,不管条件多艰苦,张老总是毫无怨言地接过重任,为事业和国家倾尽自己的力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