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科院院刊 发布时间:2017/5/10 20:19:04
选择字号: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序言

 

“一带一路”是21世纪我国面对世界发展新格局提出的一个具有突破性、全局性、长远性的国际倡议和重大战略,关乎中国百年国运,福泽世界人民。“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范围广、周期长、领域宽等特点,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推进实施中将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我国正在从“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快速转型,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夯实从对外开放到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和方案。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3年来春华秋实,蓝图由草创到一笔笔绘就并一步步展开。

中科院作为国立科研机构,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重大战略中责任重大,应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基础支撑。中科院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在利用科学技术,特别是利用空间科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以下3个方面已发挥并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促进政府间协同合作。 2016年,中科院召开了“首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之前相续召开了“海上丝绸之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等会议。通过研讨,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专家为“一带一路”发展建言献策。“一带一路”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政策、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都面临着复杂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而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将是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与挑战的“金钥匙”,是提升“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贸易资产以及人文交流合作能力与水平的“促化剂”。

大数据创新应用保障“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2016年5月,由中科院科学家倡议发起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得到了国际科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芬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柬埔寨、斯里兰卡等20余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支持和响应。DBAR计划旨在通过跨国界的空间观测科技创新合作,更快、更准、更广地认知“一带一路”,推动“一带一路”空间大数据建设和发展,实现对气候变化、城市发展、世界遗产、自然灾害、粮食安全及水资源等重点领域的创新性决策支持。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大数据平台,交换空间信息产品和技术服务,整合地基和天基对地观测网络,从而构建“一带一路”科学命运共同体。

拓展丝路亚非欧空间观测视野。 2016年12月,中科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北极接收站通过验收并投入运行,成为我国第一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并突破性地提高了我国对全球数据的获取能力。至2020年,我国还将自主建成陆地、海洋、大气先进的对地观测系统,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重大领域提供服务和决策支撑,确保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

在打造“绿色丝路”“信息丝路”“健康丝路”“友谊丝路”的过程中,我们需应对来自“一带一路”环境、资源、灾害等的诸多挑战,从科学层面进行总体认知与科学评估,显得尤为重要。空间科技必将以其宏观、快速、准确、客观获取数据的特点和能力,从多角度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大计。《中国科学院院刊》基于DBAR计划研究而推出的题为“空间科技护航‘一带一路’”专刊,全方位地介绍了空间技术在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能力与作用,可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支持,“数字丝路”将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持续性和高水平贡献。

作者简介:

白春礼 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共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