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世界版图中,亚洲地区还算不上是中心地区,却无疑是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
■本报记者 陈彬
亚洲大学联盟2017峰会现场。清华大学供图
在今年3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曾向公众宣布,由清华大学牵头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将于4月29日正式成立。如今,“约定”的时间已到,而邱勇也没有食言,就在4月29日这一天,亚洲大学联盟正式宣告成立了。
在高等教育的世界版图中,亚洲地区还算不上是中心地区,却无疑是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如果将世界范围内的大学比做一个班级的话,亚洲大学也可以算得上是班里学习最为用功的一个学生。那么,这位“亚洲学生”想要成为班里的“尖子生”,还需要迈过哪些门槛呢?在联盟成立当天举行的由十多所亚洲高校领导者参加的亚洲大学联盟2017峰会上,这些与会的“亚洲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了一番“自我剖析”。
教学问题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最重要的任务便是教学和人才培养。而会议的一开场,便有大学校长提到了当前亚洲大学在教学上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们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重要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挑战便是如何缩减教育和研究之间的距离。”在发言中,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校长成乐寅表示,学习无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最重要因素,但大多数大学都面临一个困境,那就是教授正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中。
当然,成乐寅并不否认高校的研究职能,但在他看来,研究应该蕴含于教学之中。“当前,我们正在丢失真正的教育。在教育和研究中间,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
对于这一问题,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校长胜茂夫则表示,高校需要对教学进行研究,而这种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对毕业生的研究。“这是一种创新性的研究,这不仅是对大学教学质量的判定,而是应该通过研究,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体制创新”。
在胜茂夫看来,大学毕业生是大学对社会产生更加深层意义影响的直接作用人。当前,在“高校—社会”的这条产业链上,产业需求和高校研究往往呈现分离的状态,而造成这一状态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只能为社会带来学术上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建立强有力的联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将会得到强有力的发展。”他说。
很显然,这将意味着一场高校教学模式的变革。而对于这场变革,很多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对于企业而言,与大学的无缝交流也可以更好地寻求人才。”在发言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陈永财坦言,当前,我们的时代发生了变化,大学也应该对这种变化作出应对。“大多数大学的固有模式都将面对很大的变革,不光是技术层面的”。
东西问题
在陈永财看来,大学模式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既然要变革,就需要一个“榜样”。于是,很多亚洲大学便将目光瞄准了全球最好的大学——欧美顶尖大学。然而对此,陈永财却提出了自己的置疑:这些大学的模式是否真的适合我们?
“亚洲大学和美国大学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发展演变自己的系统,从东方教育的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说。
事实上,亚洲大学在与西方大学相处的过程中,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是本次峰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对此,很多校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在发言中,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便表示,从目前来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依然是西方大学。如果放眼未来,需要有一些可效仿的对象的话,对东方国家而言,我们的大学依然需要从西方文化中汲取素养。
“虽然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但我们还必须做这方面的工作。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和他们并肩合作。”林建华说。
对此,邱勇也表示,对于高校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发展而言,开放性十分重要。“要使得这些学生在未来能融入全球化,通过不同地区和高校的合作、交流,更好地促进地区全球化,每个人都应该向全球开放”。
在发言中,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校长班迪·厄阿鹏坦言,我们必须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在过去一百年间,亚洲大学遵循西方的足迹,对每个学科都设定了清晰的界限。“但是这个平台(亚洲大学峰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融合的机会。”他说,亚洲大学通过融合的方式,应该考虑如何将亚洲的智慧和西方对待教育的方式结合起来,只有通过这样的做法,才能够识别自己的身份,而如果想要实现这一想法,必须从现在开始。
多元化问题
在解决与西方大学如何相处的问题的同时,亚洲大学还需要解决更多的自身问题。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洲地区相对更加广阔,这就造成了亚洲高校的多元化现象。”在发言中,香港科技大学执行副校长兼教务长史维表示,不同的亚洲大学具有不同的学校文化,我们要在高举共同价值的同时,尊重不同的观点,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然而在现阶段,这种大学的多元化现象却受到了某种挑战。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此次参加峰会的大学在亚洲的排名普遍都比较靠前。以2016年QS亚洲大学排行榜为例,在该榜单的前10名学校中,有5所大学参加了此次峰会。其他高校也大多进入该榜单的前100名。但是,排名高的大学就意味着一定是优秀大学吗?
“我们应该怎么界定优秀大学?”史维问道,如果我们只是更加看重自身排名,便很容易导致大学多样性的丧失。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排名的问题呢?
事实上,关于大学排名和学校个性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国内早有学者进行过论述,比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就曾直言,对于大学排行榜不必过分关注。我国大学当前最紧迫的事,不是提升大学排行榜的名次,而是建立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大学制度。
对此,邱勇也表示,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如何进行评判始终都会是一个问题,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而言,每个学校都应该为未来做得更好。“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同时又适合自己的目标”。
“至少对于香港科技大学而言,我们非常愿意和亚洲大学展开合作,因为亚洲地区的发展如此迅速,但我们又不能够失去独特性,而是要在开展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本身的特色。”史维说。
语言问题
在谈到亚洲大学的特色问题时,成乐寅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特色,而这个话题是从他在峰会现场的一个“发现”引出的。“我们在座的全部都是亚洲人,代表的也是亚洲国家的大学,但我们现在却是在用英语交谈。”成乐寅此话一出,便引来了现场的一片笑声。
然而,笑声过后,却是一番很严肃的思考。
“在欧美国家,一般不强制教授外语,但亚洲的大部分大学却都将外语,尤其是将英语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大学的部分课程必须用英语教学。”成乐寅说。
在首尔国立大学,如果学生是从事国际性研究和学习的,那么他的全部课程只能用英语讲授。但其他的科系却很难达到全英文授课。“对于大学来说,用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尤其对于大学的国际排名十分重要。但能做到这点并不容易。”成乐寅说,因此,我们要考虑一下,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有多少比例是用英语教学,而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同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语言问题在中国高校表现得尤其明显。
“在诸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其官方语言就是英语,但在中国内地,我们要用中文教学,而且我们还会一直以中文教学,因为这对保留我们自身的身份非常重要。”林建华说,然而,这就对中外大学之间的交往产生了阻碍。
“在北大、清华等高校,由于我们汇集了国内顶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英语交流能力,对他们来说,联系世界没有问题,但毕竟这是少数情况。”林建华说,对于来到北大的国外留学生,他首先会鼓励这些学生学习中文,因为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情,但我们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可以不受语言限制地去其他大学学习,而这需要我们的高校做更多的努力”。
《中国科学报》 (2017-05-02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