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郭爽)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蒋学龙课题组在猪尾鼠属系统发育与分类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哺乳动物学杂志》。
猪尾鼠是一种小型树栖型哺乳动物,属于啮齿目刺山鼠科,因其眼睛小又被称为“盲鼠”。猪尾鼠属原为单型属,猪尾鼠模式产地在福建挂敦,在中国长江以南和越南北部广泛分布,并分为多个亚种。
为厘清猪尾鼠属物种与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分类地位,科研人员对近年来在不同区域采集的27号标本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分子界定形成的5个支系均已达到物种水平,其中采自云南轿子山的3号标本和大围山的1号标本单独聚成一支,且在形态上明显区别于其他支系,而将其描记为一新物种,模式产地为云南轿子山。原大娄山亚种提升为大娄山种,原猪尾鼠景东亚种应为沙巴猪尾鼠的亚种,来自云南大围山和老君山的标本很可能为隐存种。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猪尾鼠物种多样性显著被低估。
此外,研究还发现沙巴猪尾鼠的一段基因编码区出现了单个碱基的缺失,可能预示着猪尾鼠视觉出现了退化,但仍需要进一步证实。
《中国科学报》 (2017-04-18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