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在天休热液区发现的活动烟囱群
类似章鱼的深海生物
栖息在海底硫化物上的海葵
“蛟龙”号机械手抓取海底岩石
当地时间3月21日、2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印度洋“天休”区完成第10次和第11次下潜任务,标志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海上作业圆满结束。
航段首席科学家韩喜球介绍,“天休”位于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中央裂谷南侧的裂谷壁上,是本航次第一航段调查位置最靠南的一个热液区。在以往大洋航次中,我国科学家曾在该区域观测到多个坍塌的死亡烟囱体、块状硫化物与热液沉积物等现象。此次下潜进一步证实了以往的调查结果,初步了解了该热液区硫化物分布情况,为后续潜次深入调查和精细采样打下了良好基础。
现场总指挥于洪军介绍,本航段是蛟龙号首次在西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下潜,先后在卧蚕、大糦、天休等热液区开展了11个潜次的调查工作,首次获得西北印度洋脊热液流体样品,采集了宝贵的视像资料和地质、生物样品,多次测量活动热液喷口温度,其中最高温度达358℃,体现了“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的强大优势。
本航段中,我国第二批潜航员首轮独立主驾驶作业全部完成,6名实习潜航员均熟练驾驶蛟龙号在热液区复杂环境下安全顺利地完成了既定下潜作业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考成果。于洪军认为,面对下潜过程中出现的接地值升高、机械手故障等突发情况,第二批潜航员沉着冷静、反应迅速、处理得当,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职业素养,已经具备了独立承担下潜作业任务的能力。
据悉,结束第一航段任务后,“蛟龙”号试验母船“向阳红09”随即启程返航。根据计划,“向阳红09”船将于4月7日停靠三亚,进行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后,将赴南海执行第二航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