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3/22 12:15:23
选择字号:
时评:推行“生态葬”重在普及生命教育

 

3月20日,上海某墓园拟推3至6人的家庭合葬生态墓葬,以达到节地的目的。这样的生态墓葬能上下叠加可节地一半,“家庭合葬墓”的穴位数增至三穴、四穴、五穴甚至六穴,每穴占用的土地面积将减至0.2平米至0.4平米。

近年来,生态葬是一个被提得越来越多的名词。它是在逝者遗体火化后,对骨灰进行树葬、草坪葬、花葬和撒散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生态进行处理,被认为是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优点的绿色殡葬方式。

去年,我国殡葬改革60周年之际,民政部等9部门推出《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后,各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力度日渐增大,“生态葬”作为一种新的丧葬形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然而,虽然公众都已了解生态葬的优点,这种廉价、绿色的新型殡葬方式,却依旧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

在国外,生态葬早已成为风尚。例如,瑞士推出了“骨灰钻石”技术,用逝者骨灰中的碳制造出可佩带的高品质“钻石”;美国发明骨灰珊瑚葬,将骨灰与混凝土混合后做成人工珊瑚,沉入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之地。

反观我国,生态葬的推广则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制约。一来,大多数公众迈不过“心理坎”,觉得钱花得不到位,不仅显得不孝,面子上也挂不住;二来很多人相信,家人的殡葬好坏会影响生者的命运。正是这样的心理,让生态葬被认为是“死无葬身之地”,也让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和走豪华奢侈路线的殡葬方式仍受推崇。

其实,在科普力度不断加大,科技发展持续进步的今天,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公民都知道,生物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等组成的复杂运动系统,最终会被分解为各种化学元素回归自然。但是,并非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科学的生死观。

在我国,谈论死亡颇受忌讳,公众难以从正规教育体系中接触到生命教育,也因此无法主动且科学理性地看待死亡问题,这为封建迷信思想留下了可乘之机。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告诉人们关于死亡的科学本质和意义,教会人们如何面对自我之死与他人之死,如何处理死亡问题,以及如何缅怀逝去的亲人。

当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拥有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时,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这正是我国生态葬的推广难度会比国外更难的一大原因。

总之,要推行新型生态殡葬方式,革除丧葬陋习,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光靠“喊口号”式宣传生态葬的绿色、环保、廉价,或许能吸引一小部分人,却很难让生态葬大规模推广开来。推广节地生态葬,最关键的是要从普及生命教育做起,从重视死亡教育出发,让公众转变理念,正确、科学、从容地面对死亡。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