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华南农业大学获悉,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教授与夫人徐雪宾教授,决定将积蓄多年的800多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励农学院忠诚于教学科研的教师及资助农学院邀请农业领域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来校讲座。
卢永根院士在华农党委书记李大胜的陪同下来到银行。通讯员供图
3月14日下午3时30分,卢永根和夫人徐雪宾来到中国建设银行营业厅。他从一个黑色的旧挎包里掏出一个折叠过的牛皮纸信封,将信封里的存折取出交给银行工作人员。在银行柜台前,每一笔转账都需要卢永根输入密码和亲笔签名,他坚持一个半小时,将存在银行的近20笔存款约693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的账户里。隔日,他又前往中国工商银行继续将余下的积蓄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
据了解,卢永根夫妇平时生活非常节俭,他们决定将积蓄多年的800多万元捐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卢永根院士 一生致力稻作研究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在香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年轻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党。
1949年8月,卢永根按照组织安排,考入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领导该校的地下学联工作。之后不久,卢永根转入农学院,开始接触自己一生的研究事业——农学。1952年11月,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也随之成为华南农学院大四学生。
在华南农学院里,卢永根认识了原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丁颖教授。丁颖给高年级学生讲授专业补充课,主要内容是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中国稻作区域划分,这门课程深深吸引了卢永根,也直接促使他日后走上稻作研究之路。1957年,丁颖被任命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调往北京工作。1962年8月,卢永根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成为丁颖的科研助手。
丁颖去世后,卢永根回到华南农学院,继续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带回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稻种,成为华南农学院开展水稻育种最宝贵的资源。后来水稻种质资源逐渐扩充到1万多份,是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一生从事作物遗传学特别是水稻遗传学和稻种种质资源研究,并逐步深入扩展到水稻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成就
●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对光照和温度条件反应特性》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对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对水稻矮生性遗传规律进行研究和对水稻雄性不育性的细胞学和遗传基础进行研究。
●成功培育出等基因恢复系“珍汕97A”,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并提出应用“特异亲和基因”以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设想。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方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