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贡晓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3/13 10:18:07
选择字号:
代表委员访谈:精准发力,大步迈进中国“智”造

 

■本报记者 贡晓丽

话题:中国制造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以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重视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重塑国家经济竞争优势。

对此,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转型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机遇与挑战?未来前景如何?

访谈嘉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

工业化进程中的制造业

《中国科学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如何?

孙丕恕: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业规模位列世界第一,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强化信息产业对工业化的支撑能力,以IT创新支撑两化的深度融合。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快速改变着企业的生产与商业模式,数据逐步成为发展的核心,并推动各行各业的融合创新,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必须面临的挑战。

《中国科学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智能化面临哪些挑战?

高文:中国的制造业并不像德国那样有很长的历史发展周期,德国工业相互之间的配合、规范、标准以及认识都比较成系统,中国工业发展的时间短、速度快,在制造业体系和文化方面没有形成长时间的沉淀。工业流程的规范、产业上下游的配合、社会对制造业的认识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徐晓兰:我国的基础工业比较薄弱,所以最大的挑战就是补基础工业的短板;其次,要解决传统制造业很多核心技术受控于人的局面,我国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口红利都在逐渐消失,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弥补产业转移带来的损失;第三,我们要有分业施策的着力点,让行业能有所突破就要有不同的更有针对性的方针;第四,我们2025的战略目标向着智能制造挺进,急需人才,不仅仅是三大IT(信息技术、工业技术、智能技术)人才,将来的智能时代就是需要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第五,我国的标准历来比较滞后,没有达到产业聚合剂的作用。我们缺乏参与和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抓住机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也是切入口。

中国智造,“智”从何来?

《中国科学报》:什么是智能制造?

孙丕恕:许多企业认为,大规模应用机器人、传感设备就实现智能制造了,这其实只能叫生产流程高级自动化,不是智能制造。真正的智能制造,要充分发挥数据的力量。让来自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研发体系(供给侧数据)和消费市场(需求侧数据)上的数据在生产链条上动起来、用起来,实现流程、工艺、生产和管理的优化升级并产生价值,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

徐晓兰: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5年之前我们研究的工业机器人,基本上就是一个高度自动化的装备,无论单臂、多臂、单轴、多轴,都是靠程序设定的高度自动化的加工设备,离我们想象的机器人比较远。而现在,工业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有自我感知、认知、决策能力,这就具备了一定的人的智力水平,机器在不断迈向智力化和智能化,将来的智能制造,一定会有比现在更大的变化。

《中国科学报》:如何实现智能制造?

孙丕恕:为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支撑,我们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以软件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国家须要重点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IT龙头企业。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中国科学报》: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有哪些优势?

徐晓兰:新的科技往往带来产业变革的契机,颠覆性的技术可以重新调整经济秩序、产业格局,比如美国依赖两大科技创新:计算机和互联网,奠定了其经济大国的地位,这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国家如何抓住未来新的颠覆性的先进技术奋起直追,重新洗牌的过程中我们会有更多的先机,就是很好的机遇。

另外,来自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内生动力已经挖掘出来,政府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正在发挥激励作用,迫切的发展压力会激发更多潜能。当然,政策环境、创新环境、企业自我变革的要求,都是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科学报》:“中国制造2025”会有怎样的未来?

高文:其实,有没有这个概念并没有关系,中国经济要转型,一定会从低端走向中高端,中国制造已经不是“便宜”的代名词,设计精美、质量上乘也是中国制造必然的发展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会向设备自动化方向发展,对工人技术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也会更高。这也与“中国制造2025”的大目标相契合。

徐晓兰:5年前,我国工业化机器人的核心技术还全部依赖进口,现在,我国的部分工业机器人对外依存度已经下降到50%,有的已经能够自主生产。国外进口价格大幅度下降,带来制造业成本下降。这样看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制造业水平和核心技术的突破,让我们对“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充满信心。

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清楚“中国制造2025”的路径,围绕技术、产业、应用、标准、人才,形成一体化的规划。最重要的是要有时间点和路线图,狠抓落实。

《中国科学报》 (2017-03-13 第4版 两会)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