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琦
“我来给你出个题。”接过名片,没等记者提问,全国政协委员、中核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天林先开口了,“你们《中国科学报》应该多多呼吁科学家出来讲科学、做科普。”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念头,与钱天林所从事的行业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拟建、新建核能项目频频受阻,主要是公众对核科学、核技术、核安全不理解而产生恐慌心理所致。”为此,钱天林提出,科学家应主动站出来做科普,主流媒体也应积极邀请科学家发声,为他们提供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平台。
其实,不光是“恐核”的问题,抵制PX、转基因激辩等近年来发生的类似社会热点事件,均使科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让更多人理解科学,甚至是爱上科学,并不是科学本身就可以做到的。我们期待更多科学家“网红”的诞生,作为主流媒体,我们也要当好科学家与公众的桥梁纽带,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发挥“催化剂”作用。
《中国科学报》 (2017-03-11 第4版 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