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胜伟
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农林大学名誉校长张齐生和该校竹木加工、竹文化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来到浙江省龙游县等地,给当地从事竹产业的加工企业、竹林培育的农民送上“科技红包”,为当地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在龙游县的溪口镇、庙下乡、沐尘乡等竹产业规模较大的乡镇,专家们深入毛竹林实地查看毛竹经营情况,走进相关竹加工企业的车间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根据竹农和竹加工企业提出的竹林培育、竹加工方面的技术问题,专家们现场为他们提供技术服务,并引导当地竹产业走上依靠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实际行动助力龙游县打造全省竹产业示范县。
“受国际国内整体形势影响,近年来竹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竹材价格下降,而人工成本又在上升。竹产业只有实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开发出新的主产品,不断提升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专家们为当地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思路,如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进行发电、探索开发以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等,受到了林业局干部和群众的欢迎。
为更好地了解当地竹产业情况,专家们还深入当地的欣远竹木制品公司、创伟竹业公司等知名的竹材加工企业的车间。大家发现,当地不少竹加工企业提供的还是竹材初加工,如果不创新技术,竹加工企业利润微薄,产业发展的未来也不容乐观。专家们围绕新型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的污水处理、竹材剩余物处理等方面的内容,为当地竹产业如何更好地转型升级出谋划策,并针对相关企业自身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咨询。
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竹产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助力竹农、竹加工企业实现供给侧改革,减少客观因素对竹产业发展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木材学科、森林培育学科、竹类研究所的不少专家教授,主动放弃了寒假休息时间,分赴浙江各地以及浙江周边省市,向广大农民群众发放由竹林抗寒知识、竹林管理技术等组成的“科技红包”,并手把手地指导农户,如何对竹林按照配方进行科学施肥,从而提升竹林经营效益。
在临安市太湖源镇高云村,浙江农林大学竹类研究所教授桂仁意带领学生在竹林下进行了土壤检测、现场调研,为当地的竹农送去了“竹类综合效益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的讲座,并实地为竹农讲解了肥料中的各元素对竹子生产的影响等问题。他还结合高云村历年施肥量的调查资料,总结出高云村竹林退化的原因是施肥量偏高,并建议竹农要个体化定量施肥,要积极选择控释配方袋装肥作为竹子的营养套餐。
春节前,从事竹子研究的高培军教授不少时间都是在浙江衢州等地的竹林里度过的,他给竹农们送上各种形式的“科技红包”,不是指导农民经营管理竹林,就是帮助竹农选育优良的竹子品种,并积极引导竹农种植黄精、白芨等林业下作物,进一步提升竹林经营效益。高培军觉得,作为一个农林科技人员,只有把科研成果播撒在“三农”大地上,让自己的科研成果造福群众,才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据介绍,利用寒假放假期间开展科技服务,为广大农民送上一个个“科技红包”,现在已经成为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们的共同行动。和竹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样,寒假至今,浙江农林大学的很多教授并没有利用寒假期间回家休息,而是把这个假期当作服务群众的好时机,他们带上科技资料、带上最新成果,走出学校、走出实验室,给各地的农民送上了一个个科技红包。
浙江农林大学社会合作处处长戴文圣认为:“寒假期间,不少专家教授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在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实现了农林高校研究人员的价值。高校的专家教授既是老师也是科技人员,寒假期间老师学生放假,但是科技服务却不能放假。对于广大专家教授来说,利用假期给农民送‘科技红包’,利用科研成果积极服务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这也是社会赋予高校科研人员的职责。”
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周国模认为:“作为大学老师,教学科研固然重要,但是将科研成果送到农户家门口,面对面地指导农民种植技术,手把手地将科技成果传授给种植大户,同样是高校专家教授的职责。利用寒假开展科技服务,为农民、为农林企业送上科技红包,早已经成我校农林专家教授们固定的寒假作业。”
他说,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一直秉承“立足浙江 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要求我们的专家学者把论文写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林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是每一位科研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科学报》 (2017-02-21 第8版 科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