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婷 黄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2/14 10:31:07
选择字号:
华东理工教授杨化桂:“超级”科研团队养成记

杨化桂(右)正在与他的学生探讨问题。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本报通讯员 张婷 记者 黄辛

春节刚过不久,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化桂就出现在学校的实验室里,指导学生开展太阳能高效转化利用新材料的研究。

由杨化桂带领的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课题组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最近四年,在《自然-能源》《德国应用化学》等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篇高质量研究论文。除了这份不错的“学术账单”让他感到科研的幸福之外,“最开心的是培养出了一批闪耀的科研新秀”: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上发表论文的青年教师张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上发表论文、获得上海市长奖的师资博士后侯宇,“看文献像看新闻一样享受”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通讯》上发表2篇论文的师资博士后李宇航,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能源》《自然-通讯》等学术期刊发表11篇学术论文的杨双……

那么,这个超级科研团队是如何炼成的?

导师领航:以初心影响学生爱上科研

2005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后,杨化桂作为研发科学家任职于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高新材料集团,从事高新复合材料、碳纤维材料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并且连续两年获得“GE爱迪生发明奖”。但在工业界,一旦产品投放市场,研发人员就得投入到下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中,这让一向喜欢探究事物内在影响机制的杨化桂深感意犹未尽。

“相对于研发工业产品,我更喜欢做基础研究。”正是由于这样的初心,2007年3月,杨化桂毅然作出抉择:从GE辞职,转而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功能纳米材料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底,他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并将研究方向由纳米材料转向全新领域:太阳能转换与储存新型材料和器件的理论设计、制备和应用基础研究。

杨化桂的科研初心也影响着他的学生爱上科研并自觉投身科研。从硕博连读到留校做师资博士后,侯宇已师从杨化桂七年,在他眼里,杨化桂是个把科研当信仰、把实验当孩子的人:“他经常对我们说,不管你做什么,科研始终是你的核心价值。”博士生钱岭亦感同身受:“简直可以用‘夸张’来形容。他有时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看文献时依然精神饱满。”

科研品质:既潜移默化也严格要求

在杨化桂课题组,从没有打卡、点名、签到之说,但是学生们却自觉养成了自律的科研习惯:工作日期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实验室内都有学生的身影;就连双休日,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也处于工作状态。

这一切,源于杨化桂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学生加入课题组伊始,杨化桂都有同样的关于科研品味的要求:“成为研究生之后,你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由接受知识转变为探索知识,这是身为一名研究生最大的特色。所以,你从一开始就要投入到‘从无到有’的创新当中去,并努力实现领域内里程碑式的突破。”

杨化桂以身作则,时刻关注研究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他强调,在研究生这个阶段,学习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进行探索。“学生和老师在科研面前是平等关系,共同拟定实验方案、解决难点问题,从而实现研究工作的不断创新。”他说。

即将博士毕业的陈潇感受特别深刻。硕士二年级时,他所从事的热化学制氢方向虽然前景很好,但以当时的项目经费和人力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经过充分准备后,他向杨化桂提出更换研究方向的想法,立刻得到了杨化桂的全力支持。

在科研方面,杨化桂对学生既有平等对话也有严格要求。对他而言,科研是实实在在的“全身心投入”,所以学生在实验室内只能做与科研相关的事情,如开展实验、阅读文献、查阅资料,从而为整个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

实验室的管理也反映了杨化桂对学生科研品质的高要求。他将企业的管理制度适度借鉴到实验室,如实验仪器实行预约制度,使实验室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安排和使用;实验室有详细的药品清单,额外购买了药品安全柜,将易制毒易制爆药品单独放置,制定了严格的废液处理规定,所有气体都安装安全阀,安装了氢气检测装置,每天工作完成后都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实验室每天都安排专人打扫卫生,每月一次大扫除,保证大家在一个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的环境中工作等。

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使得这间不足8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虽然有20余名师生轮流使用,却始终干净整洁。

扁平化管理:将“苦干和巧干”合二为一

学生的努力工作加上老师孜孜不倦的指导,使杨化桂课题组实现了“苦干和巧干”的合二为一,而扁平化管理,更是让学生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八年多时间内,杨化桂的学生由最初的6人发展到如今的20多人,即便如此,杨化桂依然坚持每周与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指导,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事半功倍。

“年轻人思路开阔、有创造力,作为老师,我要做的就是了解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及时与他们讨论研究思路与主题。”这是杨化桂对自己导师角色的定位。

除了每周的一对一指导之外,杨化桂每月还要组织各个方向的研讨会,每一名同学在会上进行实验进展和科研问题的汇报,然后这个方向上的全体成员集思广益,杨化桂再进行总结提炼,力求使每一名同学在科研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支持。

重视学术交流是杨化桂门下群英荟萃的又一法宝。他不但重视让学生参与学术交流,而且开辟的种类繁多:长期与昆士兰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论坛;与兄弟高校、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定期互派学生学习等。

“对我们的合理需求,杨老师不计成本,无条件支持。”李宇航说,不管药品多贵,只要做实验需要,杨化桂总是二话不说就支持,参加学术交流也是一样。2014年5月初,一场有关太阳能的国际研讨会在德国召开,侯宇和李宇航提交的论文被接收,还受邀作口头报告。侯宇是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优博培育计划”的重点培养对象,出国交流费用由学校资助,但李宇航却有些犯难,而杨化桂却安慰他说:“放心去吧,别担心费用。”最后,两位学生顺利完成了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报》 (2017-02-14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