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7/2/13 13:11:26
选择字号:
科技杂谈:增强“科研敏感”

 

■如果还按以前的模式按部就班,而不增强科研敏感,就有可能与重大科技创新机遇擦肩而过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及其合作者在中国农业大学发布了寨卡病毒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不是高福头一次在病毒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谈起不断有科研突破的诀窍,他提到了“科研敏感”。作为媒体人,笔者对新闻敏感深有体会,科研为何也需敏感?

原来,高福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教授课题组合作,发现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睾丸损伤并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一发现从新的角度揭示寨卡病毒影响人类健康的可能性,被国际顶尖学术刊物《细胞》杂志在线发表。

2015—2016年寨卡病毒在南美爆发并很快成为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寨卡病毒与登革、乙脑、西尼罗等黄病毒属成员一样,主要通过蚊虫媒介传播。以往研究者们对于寨卡病毒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胎儿异常如流产、新生儿小头症等。2016年5月,有临床杂志报道了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性传播,并且寨卡病毒RNA能够在人的精液中长期存在。这一成果表明,寨卡病毒新的传播途径和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高福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于是立即联合李向东教授课题组,组成联合科研团队,进行不间断科研攻关,最终取得重要突破。

高福团队及其合作者取得的这项成果,正说明科研的确需要敏感。所谓敏感性就是要对最新发生的事件感兴趣,对公众的关切予以关注。试想,假如高福院士不去关注有关寨卡病毒能够通过性传播的报道,而停留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

科研敏感背后是社会责任感。作为我国著名的微生物专家,2014年,高福在非洲埃博拉疫情来势汹汹时临危受命,带领团队远赴西非国家塞拉利昂,投入了一场与病毒对抗的鏖战。在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高福和他的科研团队多次身临一线,体现了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科研敏感离不开长期的坚守和科学积淀。敏感绝不是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冲动,而是科学家的理性判断。要对科研方向做出准确判断,没有深厚的积淀是不行的。综观许多国际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也都离不开科研敏感。上世纪90年代,禽流感对美国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我国科研人员敏感地意识到研发相关疫苗对保护我国养鸡业的重大意义。于是,科研人员在缺经费、缺设备的艰苦条件下开展研究,终于研制成功禽流感疫苗,在后来的防治禽流感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年轻时曾在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从事小麦育种研究。当他发现当地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导致小麦减产20%—30%时,很快调整自己的科研方向,经过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各类科研信息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如果还按以前的模式按部就班,而不增强科研敏感,就有可能与重大科技创新机遇擦肩而过。如同新闻记者要增强新闻敏感性、才能报道出重大新闻一样,科学家也应在增强科研敏感上下功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