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瑞艳 记者 黄辛
龙婧和大理洱源的学生们
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硕士研究生龙婧来说,一年曾经很漫长,但如今,她觉得一年的时间太短了。
不久前,作为学校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龙婧远赴大理洱源,在那里进行了一年的支教工作。而正是这一年的经历,让她对时间的看法有了这样的改变。“因为大理洱源的蓝天白云下有一群我牵挂的和牵挂我的学生们,这种感觉非常美好。在未来的时光里,我们会一起前行。”她说,她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一生难忘的事情。
十字路口,情系西部
在本科即将毕业的十字路口,龙婧没有选择直升研究生,而是选择先去云南省洱源县支教。也许旁人不理解,但她却很荣幸能获得这个机会,因为支教一直是自己的愿望。
这个愿望,要从她升入初中时看过的一期电视节目《变形计》说起,她牢牢记住了主人公的一句话:“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通过节目,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环境教育资源差别这么大;原来对有的孩子来说,求学之路竟如此艰难。当时她就想,等自己长大了,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去支教。所以当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通知发布时,她感到自己终于能够有机会实现愿望,到西部为一些孩子带来些许改变了。
一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龙婧希望自己能够在教授知识与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探寻人生方向,点燃他们“走出去”的斗志,希望自己能够在他们“走出去”的道路上作出一点贡献。
三尺讲台,挥洒青春
到了支教服务地,龙婧被分配教两个班级的化学。没有教学经验,她就向化学组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也时常带着笔记本去听他们的课,在不断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也注重学生的反馈,在慢慢调整中找到了自己的教学节奏,很快就取得了进步,获得了单科进步奖。
但在教学步入正轨时,龙婧发现自己的很多学生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很乖,但是不想学习。她意识到教授知识或许并不应该是她支教的重点,改变学生们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平时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外,她更多地会利用课余时间和大家分享一些励志故事、分享外面的精彩世界来激励学生们。对于状态有点反常的学生,她会私下找他们谈话,关心是不是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了问题,并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方法。课堂之外,龙婧更像是学生们的大姐姐。在一年的努力下,她特别开心的就是曾经想过放弃学业的学生重燃斗志,曾经特别捣蛋的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安静听课,而那些没有目标的学生也确立了自己的方向。
此外,龙婧还和支教团的同学们一起在支教学校搭建了心理聊天室。虽然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她会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全校的学生们解决心理困惑。在这里,她碰到过吐槽学习压力太大的学生、埋怨自己学习效率低下的学生、疑惑早恋问题的学生……无论是不是教过的学生,都愿意与龙婧分享心事。她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开导、帮助他们。除了解决困惑,心理聊天室更能给学生们一个暂时放轻松的机会,在这里,大家卸掉师生身份,一起分享美食指南、探讨白族风俗……
在这一年的教学时光里,龙婧和她的支教团同学们在三尺讲台上、在课余时间里,都在为更好地教育学生努力着。
一年时光,一生牵挂
白驹过隙。意犹未尽时,转眼已到离别。支教的一年比想象中更快地过去了,尽管很不舍得,但龙婧明白自己应该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了,回校复学后,她开始了自己的硕士生学习生涯。相比她所奉献的,她更感恩支教所带给自己的一切。蓝天白云、苍山洱海,她从此有了第二故乡,那里会是她永远的牵挂。在临走之前她的学生们给了她太多的感动,回到学校后还保持着密切联系。很多学生在学业上有困惑了,在人生选择上犹豫了,都会来问她。龙婧很开心自己能够在学生的追梦路上以自己稍多一点的经验帮助他们不断探寻与调整。有个女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会加油的,我现在很大的动力就是要去上海找你。”
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龙婧感到很荣幸。同样的,学生们也是她的动力:“每当我有点消极的时候,想想我的学生们,就会感觉自己不努力的话对不起他们,毕竟他们都说要以我为榜样的,然后就又慢慢恢复元气活力啦!”
龙婧说,自己会秉持着“选择了交大,就是选择了责任”的信念,她的学生们就是她肩上新的一份责任,她会一直关注他们的成长,陪伴他们活出精彩。
《中国科学报》 (2017-02-07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