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聚变研究 奉献能源事业 |
记2017年“辽宁好人”获得者、大连理工大学王正汹 |
|
通讯员张平媛 记者刘万生 王正汹,男,1979年生,中共党员,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ITER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为了国家需要而转变研究方向
2005年4月,即将迎来硕博连读第三年的王正汹,做出了他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决定:放弃自己已在低温等离子体研究方向的顺利进程,投身到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的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体理论与模拟研究之中。核聚变等离子体研究难度大、门槛高,当时国内仅有极少数的科研工作者在从事此类研究,研究基础十分薄弱。“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能源的需求十分迫切,总得有人来做这些研究”是王正汹当年做出决定的初衷。投身核聚变领域之初,王正汹面对着国内学术界的空白,只能通过苦读国外书籍与文献,一步一步地摸索。两年多来,他阅读完近300篇核聚变等离子体磁流体不稳定性方向的经典和前沿英文文献,利用每一次国际会议的机会向国外专家请教,在超乎常人的努力下终于渐入佳境,关于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的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美国物理学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让他在国际该领域上崭露头角。
为了回报祖国而毅然返校工作
2006年,王正汹以突出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国际爱因斯坦奖”和“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7年博士毕业时顺利获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的博士后奖励基金,在日本京都大学继续从事核聚变研究。2009年,面对着美国大学加州圣地亚哥分校抛来的橄榄枝和日本京都大学的盛情挽留,王正汹毅然决然地做出了归国的决定:“当年我做出转变科研方向的决定,正是因为国家对核聚变研究的迫切需求,那在我的能力尚可的时候,自然要回到养育和栽培了我的祖国和母校。” 2010年,31岁的王正汹在大连理工大学被破格评为博士生导师,次年被再次破格评为正教授,以肯定他在核聚变研究领域超越同龄科研工作者的突出成就。虽然早期条件艰苦,但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灵活的头脑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王正汹成果不断;他对待科研的责任感与拼搏心同样体现在学生培养上,经常到凌晨还与研究生就突然的灵感激烈探讨,“对学生谦和、对科研严格”是学生对王老师的一致评价。
为了能源事业而矢志聚变研究
2014年,王正汹获得国家磁约束核聚变重大专项(ITER计划)“磁约束聚变物理基础问题研究”项目资助,成为ITER计划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同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次年获评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2015年,王正汹历经十年成功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规模三维磁流体程序MDC,该程序的计算结果与美国、欧洲的大型程序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采用该程序模拟先进磁场位型下新经典撕裂模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核聚变领域顶级期刊Nuclear Fusion上发表并获选年度亮点,成为我国在该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封面文章。该程序已经为我国三大核聚变装置(EAST、HL-2A、J-TEXT)实验上如何预测和控制核聚变磁流体不稳定性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方案。
从当年做出投身核聚变研究的决定,到今天能够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做出贡献,王正汹一直以感恩作为自己的动力。在他看来,报效国家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