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bit也不能错 |
记中科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地面支撑系统 |
|
11月30日,《自然》杂志发布了暗物质卫星“悟空”的首批科学成果,这一发现将有望为现有科学理论带来突破。
成果发布当天,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向卫星工程地面支撑系统发来感谢:“今天这个工作,是所有人的功劳!没有支撑系统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说明我们起早贪黑是值得的!”
在暗物质卫星、量子卫星等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任务中,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不仅是工程总体单位,还具体负责各颗卫星的地面支撑系统工作,实施科学卫星在轨运行的总体协调和卫星有效载荷管理,对卫星探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分发给科学家开展分析研究。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地面支撑系统是一支以年轻共产党员为主力的科研团队,在承接任务时他们提出了“一个bit也不能错”的宣言,并最终达到了这一目标。
“一个bit也不能错”意味着地面支撑系统组织形成的处置方案100%正确,生成的控制卫星有效载荷工作的指令100%正确,生产的供科学家分析研究的数据100%正确!这确保了各科学卫星在轨安全、可靠、高效的运行,为科学家开展及时、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这不仅体现了地面支撑系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彰显了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专项大总体的文化精神——“万无一失,默默奉献”。
为了“一个bit也不能错”,从“悟空”发射至今,这个团队7*24小时地值守在岗位上,100%正确地完成一次次的总体协调、计划编制、指令生成、卫星状态实时监视、卫星下行数据处理、系统工作状态监视……,并一直秉承这一信念,保障着“悟空”之后的实践十号、“墨子”、“慧眼”等一系列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选取几位一线普通党员的事迹,展现这只队伍“牢记使命”的风貌。
白萌,卫星也是我的孩子
白萌是科学卫星长管运行负责人,也是支撑系统面向公众的金牌讲解员。她正是用母亲般的爱细心呵护着这几颗卫星,说起“悟空”等空间科学系列卫星已经取得的成果,她就像在为大家介绍自己孩子取得的成绩一样,娓娓道来。卫星的工作模式、运控的各项流程与操作细则,她早已熟烂于心。每当卫星运行出现异常时,她都像照顾自己孩子一样,仔细地排查分析、谨慎的处理。每当天上这几个“孩子”需要她的时候,她自己3岁的女儿就无暇顾及,只能交给家人来照顾。
苏举,用行动践行对党的誓言
2016年“悟空”发射不久,苏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已经记不清在多少个不眠的深夜里,他守在地面支撑系统的综合运管间。期间,他的父亲两次因为肾结石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家里直到手术痊愈出院后,才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作为儿子因为工作需要,不能守在父亲的病榻前,这也让他对父亲充满愧疚,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入党誓言。
高翔,扎根戈壁滩的年轻爸爸
为了确保实践十号的正常发射,高翔别离了还没满月的儿子,只身来到戈壁滩,值守在发射前沿阵地,一呆就是一个多月,那种思念之情,为父之责无法尽守,那种感受,可想而知。就是在这种献身精神的支撑下,实践任务完成后,他又和他的团队一道,直接奔赴海南的火箭发射基地,去执行探空火箭发射测试任务。
软件研发团队,卫星的“神经系统”。
辅助白萌她们照顾天上这几个“孩子”的,是组成地面支撑系统的软硬件设备。其中的软件就像是“神经系统”,直接支配着卫星的各个“动作”、处理卫星下行数据。这样的巨型地面软件庞杂繁复,要求几近严苛。为了达到“万无一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软件研发团队倾注了全部心血,经过5年多的全面分析、精心设计、高效实现、严格测试,确保了实现的软件系统正确、高效。
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有许多像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在引人瞩目的科技成果论文上,没有他们的名字;在表彰重大成果的领奖席上,没有他们的身影……可是,为了“悟空”、实践十号、“墨子”、“慧眼”等系列卫星,他们甘居幕后,无怨无悔,始终牢记着“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初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