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5 9:28:58
选择字号:
技术不会天然产生创造力

 

■温才妃

Adobe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95后”及其教师普遍认为创造力和技术将成为影响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好计算机和技术课程会对未来的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而在笔者看来,技术不会天然产生创造力。就像慕课轰轰烈烈的到来后,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只是凑了场热闹,却无法做到持之以恒的学习,产生颠覆性的观点。那么,下一步我们该如何走下去?技术之后是一场短暂的卡顿。

技术、创造力就像散落的珠子,需要一条线把它们串联起来,让一切变得顺理成章。这条线是什么呢?当是思维,具体地说是创新型思维。

在笔者看来,由慕课等技术带来的“翻转课堂”最需要配套的是小班讨论,而这归根到底是思维的碰撞。

之所以思维碰撞不起来,每到提问环节鸦雀无声,从根源上看,当是批判性思维缺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批判性思维在西方被认为是打开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标准化的答案拒绝不一样的思考。这一问题延伸到大学层面,问题更加严重。

目前大学里的问题已经让人汗颜。一些教师自身逻辑问题频出,课程讲授、论文写作前言不搭后语;或是以一己之观点独霸课堂,不允许或象征性地允许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无疑也是逻辑混乱、一言堂的翻版。

大学所亟待做的是从师资层面去改造。然而遗憾的是,我国教师培训尽管名目很多,但是真正能把批评性思维技能训练做真、做实的并不多。所有的学科都需要融入批判性思维,然而,在暑假相关的培训课堂上,还是以外语、哲学、中文等专业的教师居多,理工科教师寥寥。

同时,大学还要营造学术讨论的氛围。一些高校带头做的“小班教室改造”是一种很好的思路,班级越大,参与者越有惰性,小班教室的出现有利于形成思想上的“争鸣”,教师不再是“满堂灌”,而是成为点拨人、提纲挈领者,对自身的学术、思维要求也更高了。

创造力无止境。正如调查中反映的那样,超过90%的教师认为“95后”将在未来从事现在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我们看到了炫目的技术,但更要拾起的是技术诞生背后的思维。

《中国科学报》 (2017-12-05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