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21 22:31:53
选择字号:
架起奶业协同发展希望之桥

现代化牧场养殖条件优越       中国农大供图

十年磨一剑,中国奶业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三产奶大国,奶业生产和加工水平也不断提升,奶制品消费需求日益扩大,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辉煌的成绩得益于中国奶业逐步的国际化和开放。在中国乳业国际化进程中,为了准确把握国际奶业发展趋势,掌握世界奶业科技与产业发展规律,少走弯路,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中国奶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奶业协会近日联合发起成立国际奶业战略和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旨在架起国内外奶业协同发展的希望之桥。

“建立中心是中国奶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会对中国奶业未来的转型升级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心主任、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对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婴幼儿配方奶粉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奶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讲过“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十几亿中国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奶业”。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部署,为奶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奶业在进步,自信在建立。

“可以说,现在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脱胎换骨的进步,中国奶业已经进入了层次更高、实力更强、目标更远大、质量安全稳定、持续健康的新阶段。”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

实事求是地说,自上游生产至下游销售终端,无论是饲料、牛场建设、饲养水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加工标准、经销方式、产品质量,与9年前比较,都不能同日而语,而是天上地下的冰火两重天。

“和2008年完全不同,中国奶业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可以说中国奶业已经站起来了,成为了优等生。”李胜利说,中国奶业结构在作深度的调整,规模化成为主流,机械化和效率提高,奶牛数量大幅减少,单产却在不断提升,剩下的牛更健康更高产,质量安全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从今年的奶业发展态势看出,全年总体保持了稳定的发展势头。“养殖方式加快转变,预计到年底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超过55%,奶牛平均单产达到7吨,比上年提高0.6吨。”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孔亮介绍。

此外,乳品质量安全状况良好,前三季度,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9.8%和99.5%,规模牧场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标达到奶业发达国家水平。乳制品消费稳步增长,大城市乳制品消费稳中有升,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消费增加较快。前三季度乳制品销售量2291万吨,同比增长5.1%。

不过,我国奶业是一个舶来品,主要的品种荷斯坦奶牛起源于国外。多年来,我国奶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西方奶业发达国家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有必要不断地加强与国际奶业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借鉴如美国、欧洲、新西兰等国家的产业发展、产业组织、技术研发的经验,互利共惠,发展自己的民族产业。而中心正是搭建了这样一个宽广的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表示。

生态立牧,种养结合

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显著提高保障了奶源供给,随之而来的环保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大量养殖废弃物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成为中国奶业发展的一大难点。

“资源约束的压力随之而来。2014年1月,《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实施,以及‘水十条’等对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奶牛场粪污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李胜利说。

实际上,目前奶牛的数量一直在下降,今年全国荷斯坦奶牛已经不足700万头,北京、上海、天津的奶牛头数下降幅度超过30%。专家指出,未来奶牛应该如何养、去哪养会成为突出问题。因此,在环保、质量和效益、模式和结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如何破题非常关键。

“在‘管’这个环节,我们要坚持养殖规模化、粪污无害化、监管常态化。”李胜利表示,要做到生态立牧,种养结合,一头牛要3亩地,既解决“吃”的饲料问题,又解决“排”的粪便问题。

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式,形成现代化牛粪尿处理系统,实现了从粪污收集到粪污处理一体化。其中固液分离可以最大化利用粪污资源,大颗粒经过烘干、晾晒可以用作牛床垫料,小颗粒则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剩下的液体可以用来生产沼气,沼液还可以用来施肥浇地。

据了解,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的支持力度,拟安排20亿元支持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继续开展奶牛养殖大县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项目。

畜禽粪污问题得到解决,也会反过来促进奶业健康发展。专家表示,中心的成立,会为国内带来国外先进的粪污处理技术与理念,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解决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燃眉之急。

机遇与挑战,提升竞争力

近10年来,中国奶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质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指出,我们和西方百年奶业发展相比,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在政策、监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奶类消费是畜产品中的短腿,我国居民人均奶类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处于低水平饱和状态。

我国城镇化每年转移人口约1500万人,二胎政策的实施每年多出生300万人左右的婴儿。预计“十三五”期间,奶类消费将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速,总量有望超过6000万吨,比目前增加1500万吨。

“中国有非常大的市场,奶业发展面临满足人民日益美好生活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供给之间的矛盾,这将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李胜利说。

此外,饲草料的生产供应也是一大机遇。国家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近年来密集出台的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验示范、青贮技术推广等政策措施,促进了饲草料生产供应。

近年来,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多次配合农业部竞争力提升项目开展相关活动,比如金钥匙、牧场主大学和信号学培训等,为奶业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随着国内外奶业的贸易往来、人员技术交流日益密切,国际乳制品在进入我国的同时,我国的乳企也纷纷走出去,抢夺奶业资源的国际化布局。

“我们应看到中国奶业与世界奶业博弈融合积极的一面,也应看到给中国奶业带来挑战和压力的一面。”高鸿宾表示。

专家指出,我们仍然要重视奶业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奶牛单产比欧美国家低30%,牛奶成本高出50%~100%。奶业国际化充满机遇和挑战,如何壮大本土奶业,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中国奶业实现奶业强国梦想的历史使命。

“这就要求行业不断创新技术研究推广模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这也是中心的任务和使命。”高鸿宾说。

“未来,不仅仅中国要面临诸多挑战,世界各国都要面临。众所周知,美国在动物健康、生产效率和科技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我们非常乐意与中国一起展开合作,迎接日益增长的乳制品需求的挑战。”美国驻华大使馆农业处公使衔农业参赞Bruce Zanin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本次大会上,中心选取山东得益乳业、北京中地牧业、南京卫岗牧业等企业建立合作示范基地,通过每年项目合作、科技交流、人才培养、产业交流等活动,让我国奶业科研成果在全产链中进行集成、转化、示范、推广。

下一步,中心将开展国际奶业间深度交流,研究国际奶业发展趋势,培养高层次奶业人才和培育拥有国际视野管理团队以及科研创新团队,为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和奶业行业献计献策,成为公众信赖的国际国内一流智库平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