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根菜 张叔勇摄
■张叔勇
今年暑假的一大博物收获就是在鄂西北拍到了传说中的扯根菜。发现扯根菜的那条山路在山腰,海拔600多米,前后走了几次,都只发现了一个小种群,大约5株,生长在一个水沟边。难得恰好赶上花开时节,本想用微距好好记录一下,只是拍摄的时候隔着一条水沟,距离较远,踩踏也不实在,加上有点小风,等了好久好不容易才算是勉强拍清楚。
说起来,扯根菜分布甚广,广布于中国东南以外的20多个省、市、自治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朝鲜乃至越南等国亦有分布;但是如此广布的一种植物,最早明确的历史记载却仅见于明代的《救荒本草》卷二,其本草考证看来还有很多工作可做。
同样来自于明代的《三国演义》,虽是文学著作,却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思路。在书中第八十九回“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的章节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深入瘴疫之乡,其中一方哑泉,更是让不少官兵中招而口不能言。幸亏在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庙前,得山神老叟指点,在孟获之兄孟节的帮助下,官兵们饮用安乐泉解毒,并口含“薤叶芸香”一叶,得以穿越不毛之地,顺利五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的哑泉并非罗贯中先生无中生有,四川保山境内古官道旁至今仍然有哑泉一方,此地倒也与昔日七擒孟获之地相近,那么“薤叶芸香”也极有可能是确有其物。据分析,《三国演义》中的“薤叶芸香”,可能就是当地苗族人所说的“赶黄草”,也就是扯根菜,其中尤以产于四川古蔺乌蒙山林区的较为知名。
《救荒本草》中对扯根菜的形态有着比较详细的描述,诸如叶微窄小,色颇绿;开碎瓣小青白花;结小花蒴似蒺藜样;这些主要特征均与现在的扯根菜较为相符。略有出入的是植株高度,书中说苗高一尺许,实际上扯根菜高可至80厘米,也就是2~3尺的样子,考虑到救荒时节,食用的多是鲜嫩的幼苗,苗高一尺许时倒也正好。
扯根菜的分类也是值得一说的一个话题。扯根菜原本划分在虎耳草科,后来根据分子生物学的系统分类学研究,新设立了一个单列的扯根菜科,下设扯根菜属(Penthorum),这个属仅有两种,除了中国扯根菜(Penthorum chinense)外,尚有来自北美洲的扯根菜(Pecthorum sedoides)。作为分类地位较为特殊的物种,相关的比较分子生物学研究应该是颇有前景的一个发展方向。
历史上扯根菜于苗族人而言,还是一种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良药,当地人也常常用来作为茶饮,据说还可以用来解酒,减低饮酒对肝脏的损害。扯根菜对于乙肝病毒的抗性也是颇为引人注目的,目前也有几篇文献报道了相关研究,但其有效性、活性成分、机理等诸方面的研究都刚刚起步,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报》 (2017-11-17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