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丁海峰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7/11/14 13:46:06
选择字号:
遥感找矿 昆仑筑梦
中科院遥感地球所西昆仑遥感找矿纪实

雪后工作

野外验证铜矿化点

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延伸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被称为我国的“万山之祖”。

这里气候和地形条件异常恶劣,沟壑纵横、氧气稀薄、寸草不生,是令人敬畏的生命禁区。这里有终年不化的积雪,有地形起伏剧烈的高山,有驻守我国最高点的解放军战士,也有一群为了祖国的矿产勘查事业辛苦工作的科研人员。

“由于条件的异常恶劣,人员地面工作十分艰难,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缩小重点研究区面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显著增加无人区工作的安全系数。”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荆林海说。

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受新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领导,旨在为新疆南疆三地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荆林海带领团队在西昆仑地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遥感找矿工作。

在国家219国道上,荆林海团队从叶城县出发,在短短100公里的距离,先后翻越库地、麻扎、黑恰等三座达板(在维语中指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达板路况极差,天气变化剧烈,垂直高差最大达5000米,几乎所有人都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等高原反应,连当地司机都难以幸免。

从海拔3800米的赛图拉镇三十里营房到海拔4200米的大红柳滩,再到海拔5100米的甜水海兵站,整个团队在不断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头疼、鼻炎、失眠、心慌气短。荆林海坦言,晚上想要睡个好觉都是奢侈的事儿,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急促呼吸。

工作区域根本不具备洗澡的条件,而为了避免高原感冒,大家甚至连头都不敢洗。“但条件的艰苦并不能影响团队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荆林海说,为了节约工作时间,团队成员在山上一待就是40天没有下山。

每天早上九点,所有人准时从驻地出发,在平均海拔5000米的山区工作近12个小时,爬山、定点、记录、采集岩石土壤样品。到了中午,队员们用馒头、鸡蛋、咸菜简单充饥后,接着辛苦工作,偶尔在野外还会碰到孤狼,让人惊出一身冷汗。直到夜幕降临,才会收工返回驻地。晚上还要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测试样品。

盛夏时节,西昆仑山内温度却接近零度,气候变化剧烈,从万里无云到鹅毛大雪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时间。这里每天下午必刮起的大风让人无法呼吸,冰川融水形成的暗河使得到处都是淤泥、沼泽、流沙。

在这种环境下开车,陷车成了常事。若是稍有不慎陷了车,那么这一天余下的时间都将用于拖车,能够在天黑之前把陷车拖出来是大家唯一的目标。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推车,是一件异常辛苦的差事,每使一次劲儿就像跑了一次百米冲刺。为了保证一次性将车推出来,常常需要花费4至5个小时做准备——挖泥、垫石、打千斤顶、铺木板等等。每次车被拖出来的时候,大伙儿没有人庆祝,都坐在地上呼呼直喘气儿。

从2015年以来,荆林海团队室内遥感图像处理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数据库达4个TB,野外工作共计行程近4万公里,采集样品近3000个。这样的野外工作强度甚至让解放军战士都赞叹不已。

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在荆林海的带领下,团队为项目其他6个团队提供了遥感资料,共验证了7处大型遥感找矿远景区。野外科考工作人员用辛勤和汗水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的忠诚,让自己平凡的工作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