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雷 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14 13:36:33
选择字号:
安徽农业大学:扶起产业 拔掉“穷根”

 

■本报通讯员 曹雷 见习记者 王之康

 

张子军(左一)在指导饲草种植。

张正竹是安徽农业大学的一名“茶专家”,也是一名党的十九大基层代表。他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深有感触:“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冲锋在一线。”

多年从事农业科技的他深知“产业脱贫是持久稳定脱贫的首要途径”,为此,他提出“把茶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三产融合、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等有机结合,促进农民增收,培育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亮点”。“做大做强徽茶”成了张正竹的关键任务。和他一样,安徽农业大学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都加快了脚步,让一项项技术变成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让一项项产业成为贫困地区致富的“造血干细胞”。

技术绝活:让田地里长出“黄金”

大畈村是安徽农业大学的对口帮扶村,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580米,村民世世代代靠着一点田地过日子,是典型的高寒贫困村。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的到来,让村里面貌焕然一新。

陈堂宏没想到,以前家里的几亩“烂田”,现在却成了“聚宝盆”。老陈以前只会打理些常规农作物,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老陈也成了村里典型的贫困户。转机出现在2015年,安徽农业大学蔬菜专家汪承刚教授带着团队来到这里,指导乡亲们种植高山茭白。老陈在将信将疑中试种了4亩,没想到年底纯收入达到1.3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又扩大了种植规模,单凭高山茭白这一项收入,老陈就成功摘掉了戴了一辈子的“贫困帽”。

村民叶丙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省城来的水稻专家丁克坚时的情景。“听说有专家来讲课,反正没事就去凑凑热闹。”没想到这个课堂却大不一样。丁克坚来到稻田里,皮鞋一脱,跳进泥田里,拔起一棵水稻开始滔滔不绝讲解。这让叶丙向顿时刮目相看。从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丁克坚讲得头头是道,“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种地还有这么多门道。”

有一件事让大畈高山有机香稻米合作社负责人叶乃兵对丁克坚“佩服得五体投地”。一次,叶乃兵陪着丁克坚查看水稻的情况,走到一块地前,丁克坚一眼就觉得水稻有问题。叶乃兵不相信,“看着长得好好的,怎么可能有问题?”丁克坚拔起一棵,一看里面果然有小虫子。

改良品种、改进技术……从生产、管理到加工、销售,丁克坚团队为高山有机稻产业提供了全产业链服务。这剂“良方”,让产业起死回生。2013年,金寨县两个高山有机米基地遭遇严重的病虫害,基本颗粒无收,现在亩产从300斤提高到600斤,最高达到800斤,2014年每亩综合效益增加了500元,2015年增加1000元。

金寨县现在有6个高山有机米合作社,高山有机米总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销售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已经成为当地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产业联盟:为脱贫注入“造血干细胞”

“对于农业高校来说,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要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以扶持产业为重点,彻底解决贫困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安徽农业大学校长程备久说。

为此,学校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牵住产业的“牛鼻子”,送技术下乡,让产业扎根,形成了“学校扶产业,产业聚企业,企业带大户,大户联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颍上县吴寨村也是学校的对口帮扶村,村里有成片农田,但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少农田被撂荒,留守的老弱病残或劳动能力较低的村民,基本只种一季水稻或小麦,耕作形式单一,产量低,收入少,村民致富找不到门路。

学校组织专家对该村进行了全面评估,提出从蔬菜产业入手,逐步恢复“造血功能”。汪承刚带领团队来到这里,帮助该村筛选扶贫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示范和技术指导。

2016年1月,学校投入20万元资金,帮助吴寨村建起了第一座占地7亩的现代化联栋温室大棚,并将学校选育的口感好、产量高的优良酥瓜品种引入该村进行生产。5月初,第一茬酥瓜正式上市,平均亩产5000斤以上,平均价格2.5元,亩收入超12500元,亩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在酥瓜产业的示范引领下,2016年,该村的蔬菜大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两年时间发展到200多亩,先后成立酥瓜种植合作社、芦笋种植合作社,注册了董瓜瓜酥瓜品牌,设施蔬菜已经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强农基因”:流淌在农大人的血液中

张子军是安徽农业大学江淮分水岭试验站站长、农区草牧业特色试验站站长,从试验站启动建设以来,他就一头扎进去,把帮扶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当成了头等大事。两个试验站,一个在定远县,一个在颍上县,他马不停蹄奔走在两地,就像一个不停转的陀螺。

张子军的儿子正在读高中,正是学业的关键期,实在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他“索性”把家搬到了定远,把孩子从省城的学校调到了这个县的高中。爱人是实验员,白天做实验工作,晚上还常常“兼职”给在试验站实习的学生们做饭。

安徽农业大学常年有350多位专家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在扶贫攻坚中,安徽农业大学倾全校之力,为贫困地区送去一项项技术,扶起一个个产业。扶贫攻坚,成了每一个安农人的“战场”。

安徽农业大学通过构建的新型大学农业推广服务体系,与脱贫攻坚任务结合,在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投入了大量的创新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学校把4个综合试验站、3个特色产业试验站布局在国家级、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三年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3亿元,其中在贫困地区投资总金额5500万元。与金寨、颍上、临泉、埇桥等县区合作成立76个农业主导产业产学研联盟,成立一支260人的推广专家队伍,带领271名地方专家和农技人员,扎实开展对8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江春说,脱贫攻坚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农业大学来说,兴农强农是永恒的责任和使命,这就像流淌在每一个安农人血液中的基因,学校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做强,让农民富裕。

《中国科学报》 (2017-11-14 第8版 科创)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