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滴血就可以预测一只羔羊的产羔量,是真的吗?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追问了三次,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为此大为赞叹,并表示“这个技术了不起”。
这一幕发生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现场观摩会上。记者获悉,2015年,中国农科院考虑到我国羊产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差等重大瓶颈问题的实际,启动实施了“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旨在组织优势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集成、示范和推广。
3年来,项目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牧药所)研究员杨博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经测算,示范区羊产业的综合效益提高了15%左右。
据悉,项目由兰州牧药所牵头,联合中国农科院院属9个研究所、12个创新团队以及地方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和技术推广单位等共计65人。现场观摩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举行。
炒种和杂乱配现象突出
担任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的杨博辉调研发现,羊本品种选育严重滞后,炒种和杂乱配现象突出。而这也恰恰反映了我国羊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产业不规范和市场混乱。
不仅如此,问题还包括国际化肉羊品种和企业匮乏、生产成本高和效率低、硬环境资源条件约束压力和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产业短链断链问题突出等。
杨博辉介绍,我国羊产业发展经历了连续14年向好后遇到了近4年的触底低谷期,虽然从2017年开始逐渐回暖趋好,但整个羊产业的极度脆弱性已全面暴露,卡脖子瓶颈问题和重大技术需求更加陡显。
2016年,我国羊存栏数约3亿只,羊肉产量约459万吨,70%产自农区、20%产自牧区、10%产自城市。在杨博辉看来,这表现出了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在整个羊产业发展上高度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并协调牧区、农区和农牧交错区平衡发展,同时还要保障产品供给质量和产业安全发展,成为了项目组一直思考的问题。
自2015年以来,项目组也一直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如2015年在甘肃省肃南县创新集成了“牧区肥羔绿色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模式”,2016年在甘肃省永昌县创新集成了“农区肉羊绿色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模式”。“这2个技术模式已在当地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在肃南牧区和永昌农区全面进行熟化、示范、推广和利用。”杨博辉告诉记者。
经测算,牧区羊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5%,夏季草场超载量减少30%左右;农区肉羊产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了18%,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据杨博辉介绍,今年基于前期集成创新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聚焦巴彦淖尔市农牧交错区肉羊产业凸显的重大技术需求,项目组全面创新集成了22项技术模式,并在企业中进行应用。
在考察内蒙古富川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川饲料公司)时,董事长陈怀森特别感谢了中国农科院的技术支持。比如让他们比较头疼的羊粪资源化利用问题,公司正在项目组的科技支撑下建设羊粪专用有机肥制备工厂。
羊舍外边摆放了多种饲料供参观,有育肥羊过渡羊料、全营养育肥羊精补饲料、羊浓缩饲料、攒羊催奶精等至少16种饲料。中国农科院饲料所研究员刁其玉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根据羊的不同生理阶段、不同饲养方式,精准配给的不同类型的饲料。
刁其玉的目标是既要节省饲养成本,又要提高成活率。殊不知,养羊的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如果每只羊在饲料端省下来10元,那么20万只将是什么样的效果?”刁其玉对陈怀森说道。
据悉,富川饲料公司以优质饲料、养殖示范、技术推广为支撑,着力推动内蒙古西部及周边地区肉羊产业化进程。陈怀森介绍,一是对农村牧区散户的科技推动,建立现代肉羊养殖合作社100个,每个合作社年出栏2.5万只;二是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引领和合作带动,以“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建立富川肉羊高效养殖示范基地15个,年养殖量达到20万只,出栏12万只。
在考察内蒙古草原宏宝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草原宏宝公司)时,董事长谭军介绍,在中国农科院及有关科技力量的支撑下,公司正在建设羊全产业链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的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近年来,草原宏宝公司和富川饲料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用政合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中国农科院及有关科技力量,重点开展肉羊杂交组合优化筛选、肉用绵羊与乳用绵羊新品种培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表型测定技术、高效高频高密繁殖技术、饲料资源评价与饲养标准制定、重要疫病防控技术、中兽医药保健调理技术、羊肉及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羊肉质量安全检测鉴别、风险评估及溯源技术及羊粪专用有机肥制备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利用。
“旨在创建‘肉羊全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模式’,攻克肉羊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瓶颈问题,深化建立 ‘企业集团+专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羊产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陈怀森说。
打造“巴盟模式”
记者了解到,经过近3年的实践,项目组厘清了巴彦淖尔市肉羊产业发展的思路、布局、技术路线和目标,创建了技术模式、生产模式、组织管理模式、示范推广应用模式,技术集成创新和技术落地取得了重大突破。
据介绍,企业肉羊繁殖率比过去提高50%,发病率减少60%,死亡率降低10%;农牧户养羊经济效益提高20%,对秸秆的利用率全面提升;企业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及营销经济效益分别达10%、22%、5%和8%,对重大疫病实现全净化,集成创新效果十分显著。
巴彦淖尔市市长张晓兵在会上介绍,巴彦淖尔市是我国乃至世界肉羊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优势区,是全国羊饲养量最大的地级市。2017年,巴彦淖尔市羊饲养规模2130万只,占全国羊存栏量3亿只的7%以上。
当车辆行驶在巴彦淖尔市的公路上,“念羊经,壮羊业,发羊财,建羊都”等各类标语让人感到,这座城市发展羊产业的潜力和活力。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做大做强肉羊产业,巴彦淖尔市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陈萌山表示,从匹配经济学观点出发,最大资源潜力和最大生产要素结合,无疑可以创造在人类和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
2003年之前,巴彦淖尔市还是巴彦淖尔盟,简称巴盟。据了解,项目组综合考虑,正在推进巴彦淖尔市农牧交错肉羊优势区作为我国肉羊产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样板。
在杨博辉看来,肉羊产业必须立足经济质量供给,走出一条科技强、企业强、产业强的新路子。而巴彦淖尔市肉羊业发展已基本具备创立“巴盟模式”,打造“综合试验示范样板基地”的条件基础,“是可行的”。
“农业科研要走出去”
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期间,陈萌山仔细询问了科研人员来企业的次数。今年3月以来,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辛久庆为研究羊支原体肺炎防控疫苗,已经4次过来采样。
“2个月的时间,最多的还有来过8次的。”陈怀森说。而谭军更是熟悉每位来过的科研人员。
得知上述信息后,陈萌山表示,农业科研看“最后一公里”,要做好做实。同时,他强调,当前羊产业已经到了依靠科技、破题发展的阶段。而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的创新、集成、落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尤其在听到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储明星团队与草原宏宝公司合作后,研究出“用一滴血就可以预测一只羔羊的产羔量”时,陈萌山非常感兴趣。
储明星在随后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说法,更确切地说,是要看FecB突变基因。据介绍,FecB突变(A746G)是在绵羊中识别出的第一个高繁殖力主效基因。
储明星团队研究试验发现,平均而言,携带1个FecB拷贝的母羊每胎产羔数比不携带FecB突变的母羊多产0.5只,携带2个FecB拷贝的母羊每胎产羔数比不携带FecB突变的母羊多产1只。
具体操作是:在羔羊出生后,采血1毫升提取DNA,并从中鉴别该羔羊是否携带FecB突变。“不携带FecB突变的羔羊就育肥淘汰不留着种用,携带FecB突变的羔羊则留下。”储明星表示,这样就可以提高母羊的单产,减少母羊的饲养量,缓解对环境的压力,能节省大量的人、财、物,社会经济效益巨大,从而实现“绿色提质增效”。
“这个技术在北京的实验室里能否研究出来?”陈萌山问道,得知因为没有大量羊群可供实验、可能性比较低时,陈萌山指出,“农业科研要走出去”。
据悉,“肉羊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是中国农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建院6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 “三个面向”和“两个一流”指示精神的充分体现。
“下一步,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依靠顶层设计、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加快创新成果和创新技术的研发。要发挥科研单位的科技支撑作用,贯彻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发展的制高点。要发挥企业和养殖大户主体作用,促进先进科技、文化与生产的结合,打造先进生产力和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陈萌山说。